-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以資本為紐帶將村民團結在一起
一個寒冷的冬夜,盡管已近凌晨,河源村峰坪組的各戶村民仍然圍坐在火塘邊,商量著峰坪組豬苓股份制合作社的運作細則。成立合作社的討論始于去年年底,光是討論“種什么”就花了村民們5個月時間。豬苓由于在田里和山間都較易成活,最終成為村民一致認可的種植對象。2013年8月,在保護團隊的資助下,一些村民還去陜西學習了種植豬苓的先進經驗,用峰坪組組長李忠福的話說,收獲后“保守估計收益能翻倍”。眼下,豬苓合作社成立在即,鄉親們要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李忠福埋頭“咕嚕嚕”吸了一口水煙,沉吟片刻說:“我覺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只有咱們組的人能入股,其他村組的想入股咱們也不讓。”
大家紛紛點頭之時,一個聲音冒出來:“那以后別的村組有了好處,也就不帶咱們一起了。”村民們一愣。馬上有人跟著說:“入股的人越多,盤子里錢越多,越好發展嘛!”“不行!”“肥水也可以往外流點…”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后來干脆用白族語(峰坪組村民多為白族)爭了起來。盡管旁人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但是從大伙兒面紅耳赤的表情可以判斷,論戰相當激烈。
最終,爭論的結果是,大家決定發動自己嫁到其他村寨的七大姑八大姨姐姐妹妹,一起入股,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鄧儀整晚都在旁聽,他很贊同著名政治哲學家桑德爾的一句話:“公共討論不僅是民主社會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它還是一種公民教育的形式。”
的確,這樣的公共討論,正在改變著村民們的思維方式。河源村新房組組長李玉坤便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經歷了近3年“村寨銀行”和“股份制產業合作社”的鍛煉,這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常常把“公共管理”這樣的“大詞”很自然地掛在嘴上。
談到“村寨銀行”的意義,李玉坤說出一串讓記者目瞪口呆的話:“‘村寨銀行’和封山育林,只不過是一個還權于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不斷的開會和討論,提高大家的主體意識,個個當家,人人做主。其實鄧老師(指鄧儀)他們團隊的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理念的這個過程。”
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李玉坤們的故事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2013年3月,麗江市市委書記羅杰來到河源村,考察“村寨銀行”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的經驗。
“人家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認為改革開放到今天,體制和機制才是第一生產力。你們的項目將老百姓推向主體地位,項目中最積極的內核是通過股份制合作,以資本為紐帶將村民團結在一起。”羅杰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內容,希望大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成為保護生態的主體、發展生產的主力、創造生活的主人。
政府的支持和認可,讓從事和關心“村寨銀行”發展的人們增添了一份信心。但不少專家也清醒地認識到,“村寨銀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蕭今說:“‘村寨銀行’還處于探索的開端,必須有社會性的試驗來驗證‘村寨銀行’所帶來的思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組織決策方式的改變具有公共認同和社會可持續特征,才可能轉化為一個體系。”
鄧儀同樣有著擔憂。“村寨銀行”的開展,必須有專業人士進行促進和推廣,直接讓農民們依葫蘆畫瓢是行不通的,但在國內,像鄧儀和保護團隊成員那樣愿意投身于此的專業人才很少。而另一方面,鄧儀坦言:“民主的時間成本很高,比如村民們討論種什么可能就要花上半年。這樣的節奏如何與市場銜接,也是個問題。”(蔡夢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