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不以老百姓為本,環保就要走偏”
在鄧儀看來,規則制定的過程,比規則本身更重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边@讓鄧儀眼前一亮。人民的主體地位如何體現,如何堅持?“村寨銀行”帶來的社區公共管理自覺,是不是對保障人民主體地位的一種創造性嘗試?
“社區公共管理”,這個聽上去嚴肅的術語,正在成為老君山許多村民生活中的“空氣”。在河源村大麥地組,河源合作社天麻分社副理事長朱巧云說,“以前老百姓都是各過各的,誰也不管誰,剛開始鄧老師跟我們講‘公共’,我們哪里懂哦!”“大家的錢怎么管,往哪個方向奔,要爭取哪些利益,這些事情老百姓幾十年都沒想過?!?/p>
3年前,當村民聽說有公益資金進入要建“村寨銀行”,以為又是扶貧項目來了,都反響熱烈,覺得“便宜不占白不占”;但后來聽說項目還需要村民自己出資,便開始猶豫起來。在一個個夜晚,朱巧云和村民們圍著火塘擠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爭論著:“他們會不會是騙子?”“不會吧,錢都由咱們村里人來管,又跑不到別人手上!”“要是有人不還貸咋辦?”“不可能,你想我們每個人都出錢,但用錢的每次只有三分之一,要是有人不還,我們全部人去要,還能要不成?”
村民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混亂的爭吵,其實正是孕育社區共同規則的關鍵所在。在這樣一個“公共討論平臺”上,村民們不斷提出疑問、發表意見,并最終討論出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鄉土管理制度,比如:誰砍樹了,除被扣錢外,全村人都不參加他家的紅白喜事;誰家不還貸款,誰家的大肥豬、林權證、政府發放的農資補貼等,就要被抵押……
這樣一個過程,被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文虎教授稱為“內生式項目管理方法”。年過七旬的葉教授是中國第一代環境治理專家,和張象樞教授一樣,他也關注著老君山“村寨銀行”的發展,并多次深入村寨調研。
葉老這樣解釋“內生式”的優點:“只有當地人而非資源掌控者成為項目主體進行自主選擇,嘗試適合于當地并遵從自然法則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系統建設的時候,當地人生產生活的方式才能得到改善,人和自然才可能實現和諧共贏。”
為中國的環保努力了四十余年,葉老認為環?!氨仨毣诜杖罕姷睦砟睢?。生在江蘇的葉文虎兒時常跑到家門口的長江里游泳,“那時候水挺干凈的!”1972年初,年輕的葉文虎參加了聯合國第二次人類環境會議,并向周總理匯報。總理很重視,不久就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第一次環境保護大會。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環境污染是資本主義的毒瘤,社會主義是沒有的”,葉文虎和同事們對于三線建設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最終未能進行。改革開放后,環保逐漸以“政府管企業”的方式進行,各式標準、監測站應運而生,可“要效益”的地方政府往往最終成為排污企業的后臺。
“不以老百姓為本,環保就要走偏?!边@是葉老一貫的看法,也是他對“村寨銀行”和“村寨股份制產業合作社”抱以期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