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治理,示范區水質達Ⅲ類
今年8月20日,滇池西華濕地,兩片漂浮著盛開紫花的“別樣”水葫蘆水域映入記者眼簾,一些不知名的小魚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嬉戲。而用沙袋隔離的這兩片水域外的滇池水卻泛著綠色。
這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這兩塊“別樣”水葫蘆水域是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污染治理示范試點區。該所分別于今年8月1日-3日和8月7日-8日,兩次在滇池西華濕地水域近岸的兩臨時隔離塘投放研究成功的紫根水葫蘆來治理藍藻及水污染,8月19日昆明市環境檢測中心的檢測結果顯示,示范區水質已由劣Ⅴ類分別達到接近國家地表水的Ⅲ類、Ⅱ類水質標準。
“從2000年開始,我們就開始關注滇池的污染治理。年年治理,但效果不大,我的感覺是治理方法出現了問題,于是著手研究一種標本兼治的方法,尋求既能治理富營養水質,又能控制藍藻的有效途徑。”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告訴記者,直接在超富營養劣質水體中有效快速治理嚴重藍藻污染,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不懈的追求,過去的物理、化學、生物、機械的治理方法都已經敗下陣來。
“我們根據物種進化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加緊培育既能解決滇池富營養化,又能強勢抑制藍藻的物種,于是在2005年,根據外來物種水葫蘆的生長特性,利用GPIT技術(作物基因表型誘導調控表達技術)有針對性的對水葫蘆的特性加以誘導調控,終于在2008年培育成功了巨紫根小柄葉水葫蘆。”那中元說,
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三水”植物一直被當作重要的水生飼料資源加以發展,而作為飼料引進的傳統水葫蘆隨水污染嚴重而瘋長,優勢減少負作用加劇,過去人們都把水葫蘆發臭對水體的污染歸結為根、柄葉腐爛,但太湖2007年、2008年大面積治理應用,定點多次檢測發現,其減少水中多種污染物效果明顯,但同時又明顯消耗水中溶氧,甚至使水中溶氧趨于零,自凈能力也趨于零,水內生物系統無從循環,加速惡變,這才是普通水葫蘆雙刃劍負效的主要根源。
記者在現場看到,改良后的水葫蘆根為紫色、根毛粗,和普通水葫蘆相比,形態有很大的改變。
據了解,紫根水葫蘆和普通水葫蘆相比,根冠增多了近20倍,紫根水葫蘆根系可達一米以上并木質化,不易腐爛,關鍵是能夠分泌化感物質,能快速吸附并抑滅藍藻,在去除重金屬砷方面,是“吸毒之王” 蜈蚣草的約52倍。同時與普通水葫蘆會明顯消耗水中溶氧相比,紫根水葫蘆根系具有可供氧功能,凈水功能大大提高,不會象普通水葫蘆一樣因根系缺氧腐爛對水體造成直接或間接污染。
另外,紫根水葫蘆與普通水葫蘆相比蒸騰大量減少,抗風浪能力增強,又基本不會瘋長和有性繁殖。只要合理管理,適時移出,并做無污染無廢物綜合利用,不僅不會污染水體,還能提高水的自凈能力,為水生態系統恢復良性循環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仇和批示
“紫根水葫蘆實驗成功后,在示范、試點推廣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那中元說,在云南一提水葫蘆人們就頭疼,已經打撈10多年了,“無論我們對紫根水葫蘆治理藍藻的功效如何介紹,各相關部門均不接受,他們說治理藍藻的太多了,國內外專家都來試過,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有效的方法。就這樣,成果出來后一直擱淺。”
在萬般無奈下,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先后兩次給昆明市委書記仇和打了報告,仇和非常重視,分別做出了重要批示。“在仇和書記的支持下,我們于今年8月初,在滇池西華濕地兩片水質為劣五類的試驗示范水域投放了紫根水葫蘆,不到20天的時間,這里的水葫蘆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凈化能力。”那中元說。
8月20日,在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污染治理示范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農業部及云南省、昆明市的領導及專家分別作出了評價。
“我國曾采用化學方法治理過水污染,實踐證明易產生二次污染,現在又從國外引進微生物治理水污染,但微生物隨環境的變化會產生變異,存在生態安全問題。”國家環保部生態司王捷處長表示,常規治理方法不是根本出路,水污染治理最終要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從示范情況看,利用改良后的紫根水葫蘆治理滇池污染效果明顯,建議今后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對紫根水葫蘆的資源化利用加緊研究落實。”
在實地踏查了示范區后,80歲高齡的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對記者說了兩個“百聞不如一見”:一個是沒想到滇池經過這么多年治理,污染仍如此嚴重,另一個是紫根水葫蘆生物治理藍藻技術與傳統治理不一樣,“自主培育的新品種水葫蘆對治理滇池藍藻很有價值,對其他水體,如太湖、巢湖等也應是有效的。”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葉燎原、昆明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和麗川在示范現場也表示,要將紫根水葫蘆治理藍藻納入水資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進一步示范推廣,并希望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做好紫根水葫蘆的后續資源化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