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有救了?
提起“外來入侵物種”,相信人們并不陌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就有50種。目前,在我國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已達283種,雖然已治理多年,但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仍高達2000億(詳見本刊2009年第21期報道)。
就在人們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治理束手無策時,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經過4年研究,化害為利,將普通水葫蘆經誘導培育成“巨紫根小柄葉水葫蘆”(下稱“紫根水葫蘆”),經試驗可有效吸附藍藻并凈化水質。
8月20日,在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滇池污染治理示范現場會上,國家環保部生態司生物安全處處長王捷表示:“云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為外來入侵物種化害為利并有效利用探索出一條新路,是一個突破,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p>
滇池是“臭池”的路還要走多遠?
滇池富營養化日趨嚴重,尤其是近年來藍藻的大面積爆發,使滇池成了“臭池”,滇池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滇池原本很美好。作為中國第六大淡水湖,它被昆明人視為母親湖,曾經是昆明人的自豪。
為了凈化五百里滇池的渾濁波濤,“七五”以來,中央、地方政府的款項和世界銀行的貸款陸續投入滇池治理,雖然緩解了滇池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目前仍屬Ⅴ類重污染湖泊。
20多年來,國內外專家用盡了各種方法治理滇池,成效卻依然不盡人意。那么,滇池污染治理真的無計可施了嗎?
20多年治理,“投入大收效少”
“滇池的污染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顯現,到90年代初期水體富營養化,經歷三個五年計劃,周圍的磷肥廠、冶煉廠、印染廠、造紙廠等形成了點源污染。隨著昆明市區取消傳統旱廁,全部改用沖水式廁所,一到雨季生活污水和雨水就直接進入了湖泊,使入湖的幾十條河流全部污染。”提起滇池污染原因,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侯明明對《中國經濟周刊》解釋說。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城市市政設施建設滯后、人口大量增長,滇池水質富營養化日趨加劇,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成為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
侯明明表示,滇池流域的花卉種植、蔬菜種植、水稻種植大量使用化肥,形成了大面積的面源污染。沿滇池修筑防岸堤,使沿湖的大片濕地退化,城市開發用地使滇池水體失去了與湖濱帶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交換的渠道?!暗岢匚廴締栴}的形成是綜合的,滇池污染已成為影響昆明發展的一大瓶頸?!?/p>
目前,滇池治理被納入國家“三河三湖”治理規劃和重點,云南省把滇池列為該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之首。根據滇池治理長期規劃,從2008年到2020年,滇池治理投入將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一提滇池治污,就是修建污水處理廠、環湖截污,底泥疏浚。一提入湖河流整治,就是硬化堤岸,底泥清淤。一提河流湖泊污染,就是放水沖污。一提湖泊缺水就開山鑿洞,讓其他的湖水倒流補水,或跨流域長距離調水。所有這一切都是典型的慣性思維,可能在一段時間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的效果不明顯,甚至有些行為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對治污起到了反面的作用?!焙蠲髅飨颉吨袊洕芸繁硎?,“正因為一些治理方法嚴重違背了環境保護的自然規律,所以我們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p>
侯明明說,以河流湖泊疏浚為例,河流湖泊底泥中雖然含有大量污染物,可能會造成水體污染,但是采用疏浚等工程措施移除底泥等常規的處理方法會嚴重破壞河流湖泊底部生態平衡,使得河流湖泊徹底喪失了自凈能力。這是由于底泥中含有大量原生土著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自然界中主要起分解作用,能分解河床底質中的有機碳源及其他營養物質并轉化為菌體,使底泥礦化,是凈化水質和底泥的主力軍,它們能將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質加以吸收和轉化,增強整個生態系統的凈化能力。這也正是河流湖泊疏浚后時間不長水質就又會惡化的主要原因。
他同時表示,疏浚的其他危害是:清除的淤泥在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前,必然會造成二次污染,本來被固定在底泥深處的各種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又重新溶出污染土壤、地下水;危及現在所建堤岸的牢固性;降低了地下水的補給水位。
“20多年來,各級政府采用多種方案,投入上百億元資金治理滇池污染,但由于各種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仍為五類、劣五類?!焙蠲髅髡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