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446.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建設前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0.51%;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立方米,以干鮮果品為主的特色林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這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30年來取得的成就,同時也是中國生態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
●整體建設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國政府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等一系列戰略措施,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使中國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任青山認為,我國生態工程實施整體效果顯著。30年來,三北防護林及長江流域等其他幾項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解決了三北地區的防沙治沙問題和其他地區各種生態問題,木材產量大幅調減,制止了嚴重的超量采伐,同時森林資源管護也得到了有效加強。
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效果十分明顯。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建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531個,總面積15188.18萬公頃。工程的總體目標是:預計到2050年,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達2500個左右,總面積1.728億公頃。
●森林面積大幅增長
任青山認為,國家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顯著提高是我國生態工程建設實施的顯著成效之一。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主要指標顯示,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森林面積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12465萬公頃發展到本世紀初的1749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12.98%發展到本世紀初的18.21%。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之后,中國政府決定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政策,在長江上游地區,黃河上中游地區,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實施,期限13年,總投入1207億元。截至目前,工程區的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森林面積凈增1.22億畝,森林蓄積凈增4.6億立方米,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2006年,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保護森林9533.33萬公頃,營造公益林86.67萬公頃。
同時,我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也提高了森林的整體覆蓋率。退耕后發展的經濟林、用材林、竹林、藥材等生態經濟產業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供了機遇。2006年,國家累計投資退耕還林工程1300億元,完成營造林113.33萬公頃,營造林質量良好,核實面積合格率為93%。
●濕地保護體系初成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重要生態功能。在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建設基礎上,“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又新增了對沿海防護林、濕地保護、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以及三江源保護等工程的投入。
2006年,我國濕地保護工程投入3.66億元,用于1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和48個濕地保護和恢復工程。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470多處,使45%約1700萬公頃的自然濕地納入保護區嚴格保護。初步形成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水源保護區、海洋功能特別保護區、濕地多用途管制區、濕地野生動物禁獵區、濕地公園、濕地風景名勝區等多種管理形式相結合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現在我國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