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0月11日電(記者 李亞彪 鄭黎)在地處中國東海之濱的浙江省滕頭村,距離村委會不遠,茂密的柑橘林掩映著幾幢現代化樓房,這是供中小學生課外實踐的培訓基地。可外人不會想到,這里原來是一家金鋼石廠。
滕頭村不少村民清楚地記得,這家效益很不錯的金鋼石廠當年被關閉的理由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因工藝的需要會排放少量污水。
這件事在越來越注重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的中國,并不是一件奇事。可它的特別之處在于,關閉污染企業的不是政府環保官員,而是想要靠辦企業掙錢的滕頭村人自己。
“我們擁有中國最早的村級環保機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說,“這一組織的權力很大,它可以對引進的企業和項目實行一票否決。”
滕頭村曾經是一個貧困得連肚子都吃不飽的小村莊。可在傅企平和村民眼中,寧可把發展步子放得慢一些,也不去做“速成致富夢”。
14年前,當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的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把“全球生態500佳”的稱號授予這個美麗的小村莊時,滕頭村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就已經成立了。
14年后,滕頭村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其空氣質量、綠化率等與環境息息相關的指標,成為它最終在世界上1200多個參選鄉村中脫穎而出的最重要而有力的因素。
“推動全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滕頭村村民賦予環保委員會最重要的職責。” 滕頭村環保委員會副主任傅德明說。
在37歲的傅德明的辦公桌上,排放著一沓綠顏色的精致名片。傅德明解釋說,全村工作人員的名片都是綠色的,目的是提醒每個人都不要忘記生態與環保。
上世紀90年代初,名氣越來越大的滕頭村在“全球生態500佳”光環的照耀下,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迎來了市場經濟。一批外商慕名而來,有的要辦印染廠,有的要辦造紙廠,還有的要辦化工企業。
這些企業如果建成,年收入都在幾百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個在當時很可觀的數字對于許多急于致富的中國農村來說,都有著極強的誘惑力。
可滕頭村環保委員會通過反復討論,最終拒絕了這些項目。事實上,從委員會建立以來,已經否決了46個效益可觀、但有可能污染環境的項目。這些項目加在一起的總投資超過6億元人民幣。
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決策的是由村負責人、村民代表、村企業管理人員等十幾個人組成的環保委員會。當然,委員會還從高校、政府環保部門請來專家當顧問。
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在參加“世界十佳和諧鄉村”頒獎活動期間,不少外國朋友看了滕頭村的宣傳畫冊后提出疑問:這樣漂亮的小村是怎樣辦企業的?
傅企平的回答很簡單:把工業企業全都搬進工業經濟園區,讓企業生產與人居生活相分離。
滕頭村現有企業60家。在村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的努力下,新開辟的工業經濟園配備了高標準的環保設施,已有40多家企業進駐,年產值可達15億元人民幣。
在利用生態獲得效益這方面,滕頭村無疑為更多中國農村樹立了典范。村里把美麗的田園開發成農家風情生態旅游區,建成植物工廠、花卉種植基地。這些種出來的風景,每年要接待70多萬名國內外游客,旅游和門票收入就超過1060萬元人民幣。
漫步在滕頭村,很多人會驚訝于整個村子院落街道的干凈整潔,地面幾乎看不到一張碎紙。村辦公室主任袁坤說,環保委員會除了對企業項目論證外,還有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宣傳推廣環保工作,增強村民的環保意識。
“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動物都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健康安全地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權利,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都應當充分尊重這份權利……我們十分珍惜自己的綠色家園,決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這是傅企平在一篇文章中寫到的話。
滕頭村何以從一個名不經傳的貧困小村莊走向“全球生態500佳”“世界十佳和諧鄉村”的榮譽,傅企平的這些話與環保委員會的作為也許是最好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