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生態園林城 兩大“綠環”六面來風
2020年,武漢將形成“兩軸兩環、六楔入城”的綠化景觀格局。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6.8平方米,綠地率達38%,綠化覆蓋率達45%,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兩軸:以長江、漢水及蛇山、洪山、九峰等東西向山系為“十字”形山水生態軸。
兩環:以三環線防護綠地為紐帶,串聯嚴西湖、湯遜湖、后官湖、金銀湖、天興洲等,形成主城外圍生態保護圈;以外環線防護綠地為紐帶,加強對木蘭山、沉湖、梁子湖、漲渡湖、武湖、青龍山等森林、水體和濕地的保護,構成外環線生態保護圈。
六楔:控制大東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湯遜湖等6大放射形生態綠楔,深入主城區內部,成為聯系城市內外的生態廊道和通風走廊。
通過連通江河湖泊,建立黃陂—新洲片、漢口—東西湖片、漢陽—蔡甸片、武昌—江夏片的城市綠網,形成水網、綠網“兩網交融”。
打通蛇山、洪山與武珞路的視線通廊。
按照“500米見綠,1000米見園,2000米見水”的目標,建設王家墩、漢陽江灘、北洋橋等市級公園和后襄河、新華、戴家湖等區級公園。
■通暢之城 增加4條過江通道建成5條軌道交通線
2020年,全市機動車擁有量將達到190—250萬輛,城區出行總量為2500萬人次/日。其中,公交出行比例將大于35%,軌道及快速公交承擔公交總客運量的比例不低于30%。
為此,規劃擴大一環線,新建馬鸚路過江通道,并與墨水湖北路、雄楚大道形成貫穿城市東西的快速路。在江南、江北分別構建友誼大道、解放大道、攔江路等沿江快速通道。長江上,新建二七路、馬鸚路、楊泗港3條過江通道,預留沌口至武昌黃家湖地區過江通道。漢江上,將新建古田橋、龍陽橋2座過江橋梁。
到2020年,建成5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長160公里,覆蓋主城。建成由13條快速路、13條主干路、7條軌道線組成的干線路網。
建成新榮村等10座客運主樞紐,主城區布局建設大型公交樞紐站12座,中小型樞紐站24座,公交首末站及停車場94座,公共停車設施約680處。
利用武漢發達的鐵路體系,開通聯系周邊及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城際列車。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構建武漢城市圈“三縱五橫”的公路主通道,形成以武漢為中心的1小時通勤圈。天河機場將建成國際性航空樞紐。
■專家解讀
三大因素促成規劃“改版”
此次公布的武漢城市總體規劃是建國以來武漢市第7輪城市總體規劃。上一輪總體規劃1999年2月獲國務院批復,為何僅8年工夫又要重新規劃?
武漢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城市發展迅猛,上一輪規劃確定的目標已提前實現。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形成鼎立發展之勢。如何構建武漢城市圈,應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競爭,是需要考慮的重大發展問題。
近10年來,武漢的城市行政區劃發生了重大調整,4個郊縣相繼“撤縣改區”,客觀要求城市總體規劃應更加突出城鄉統籌思想。
近年來國家先后調整布局了高速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武漢的城市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2004年7月,國家建設部正式同意武漢市開展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工業分層與聚集將譜寫新篇
省社科院長江所所長秦尊文說,新規劃提出傳統工業布局“退二進三”,符合產業提升、土地利用、城市發展的規律。現代服務業的盈利能力更強,能承受包括地價在內的較高成本。
1999年之后,武漢開始大規模外遷企業,截至目前已搬遷改造工業企業147戶,退出城區工業用地173公頃。今年起,市區內近10家大中型國企也將陸續外遷。
除了“分層布局”,武漢市未來工業區的另一重要特點是“相對聚集”——形成5個大型產業聚集區。秦尊文分析,上世紀50-70年代,依靠大型項目、產業支撐,武漢市經濟發展位于全國前列。到了80年代,經濟增速趨緩,與新型大項目不多有一定關系。
“現在,一些重量級項目落戶武漢,將發揮領頭羊效應,容易更快形成產業聚集。武漢工業經濟也會迎來更快地發展。”秦尊文樂觀地說。
規劃需嚴格執行
對于新規劃中的生態建設,武漢大學城建學院陶友松教授評價說,這些規劃非常恰當,也十分有必要。武漢擁有漢江、長江以及眾多湖泊,這給生態建設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比如,江湖連通、顯山露水,因地制宜建設街頭游園,凸現濱江濱湖綠化空間,可大大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