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7·5事件3起案件宣判 3人死刑3人死緩 -看病預付費引質疑 衛生部:押金自愿交 患者有望用手機預約掛號 -紐約股市道瓊斯指數重上10000點 羅奇:全球金融危機僅僅過半 -央行:水電煤氣繳費將納入征信范圍 解讀:還款逾期超3次難獲貸款 -江澤民著作英文版在法蘭克福書展首發 外文局多語圖書展示中國 -三季報狂掀業績浪潮 四拐點行業引人關注 東北證券凈利增117倍 -西方要求RMB升值藏禍心 警惕資本流動風險 如何應對美元貶值 -銀監會稱房市又現騙貸 收緊是大勢所趨 樓市已滯銷 房價或拉鋸 -陽朔叫停熱氣球等飛行活動 事故原因 寧夏大峰礦爆破事故11死 -中國五礦兩鐵礦非法排尾禍企殃民 農夫山泉借慈善涉偷稅遭舉報
首頁>>企業動態
民營房企炮轟國企"不守規則" 地產投資料"民退"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0 月 16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前九個月在土地市場上大出風頭的國企正引來民營房地產企業的“眾怒”。15日在中國地產金融年會上,民營房地產企業家炮轟國企大規模進入“不守規則”,質疑國企依靠低成本資金四處出手拿地的做法“不公平”。盡管如此,與會人士均預測,明年房地產市場投資的“國進”之勢難擋,民營企業的地盤正在被擠壓。

擠占民營房企生存空間

上半年,在各大民營房地產企業剛剛從資金鏈緊張的生死邊緣喘過氣來之際,大型國企旗下的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利用雄厚的資金背景頻頻出手高價拿地。

目前,國有資本正通過三種途徑進入房地產市場,一是憑借資本優勢進入土地二級市場,二是通過地方政府控股的“城投公司”壟斷區域內一級土地開發,三是大肆收購優質寫字樓等持有型商業物業。上述的土地市場正是爭奪最為激烈的領域。不久前還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地產行業沒有國進民退”的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呼吁“國進民退”要把握好度。

路勁集團主席單偉豹認為,國家扶持的國企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的現象是不公平的市場機制,讓民營企業“無所適從”。

中坤長業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怒波則稱呼國企為市場的“野蠻人”。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領域一直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民營企業在房地產行業中發展較為成功。雖然作為企業,重新殺回房地產行業的國企也有盈利要求,但由于獲取資金的成本太低,相較之下他們不用像民企一樣更顧慮成本、容積率、開發質量甚至風險控制,“完全打破了行業的市場規則”。

民營企業:“打不贏就跑”

民生銀行15日發布的《地產金融藍皮書》認為,國有資本涌入房地產市場有三大因素:首先,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其次,國企的主業正因消費不足而導致產能過剩,房地產行業去庫存化進度遠比其他行業理想,國企急于擴大地產比重;再次,央企多為壟斷性行業,可以用壟斷行業的暴利彌補房地產行業短期的微利甚至虧損,以快速擴大在房地產行業的份額。因此,“國進”不僅僅是貨幣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伴生現象,更是現行經濟體制和政策的必然產物。

面對咄咄逼人的國有勢力,不少民營房企正準備執行“打不贏就跑”的策略,準備避免在一線城市的沖突,轉戰二、三線城市。

億城集團董事長張麗萍認為,民企抵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難以與國企正面沖突爭奪地王,億城集團決定采取差異化策略,發揮自己局部優勢細分產品市場,退到大型國企暫時未進入的二、三線城市。這條路走不通的企業只能考慮主動“投降”尋找“招安”,通過尋找國企做背景,在混合所有制下實現共贏。

黃怒波表示,面對國企,民營企業一是轉移陣地,打不過就躲,二是自身進行改變和創新。等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帶來的流動性過?,F象消失,國企的資金或許又會撤離房地產行業,“這個市場我們還要回來”。(蔡宗琦)

來源: 中國證券報

相關文章:
一線房企巨頭集體亢奮 “圈地運動”或引并發癥
三季度全國房企成績單公布 開發商9月大賺505億
前3季房企銷售排行公布 房價較上半年小幅回調
崇明島融入滬蘇經濟圈 房企布局上海"最后熱土"
內地房企集體赴港上市 集資總額或將超過500億
今年上市房企掀起千億融資潮 是"囤地"還是"開工"?
大房企圈錢“傍身” 非均衡融資驅動行業整合
30家大型房企新增"地儲"逐月放量 多在二線城市
深圳房企巨頭醞釀大幅提價 幅度至少10%左右 粵商品房量價齊升
圖片新聞:
9月70大中城市房價漲2.8% 廣州與銀川新房價格漲幅最大
綠色和平組織:18家中外大企業隱瞞排污信息(名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