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中的“陷阱”比工業間諜更危險
北京歐地安科技公司是一家專門提供電磁安防設備的公司。在現代商業環境下,各類信息技術和電子產品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任何電子器材都會釋放電磁波,因此利用電磁波的采集和還原技術竊取商業情報,就成為跨國間諜的高技術手段。
“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只要它在使用狀態,間諜在很遠的地方,就能通過收集電磁波信息,把使用人在現場說的話還原出來?!睔W地安公司總裁佟建勛介紹,其公司最初業務主要是為政府、軍隊等特殊部門配備電磁安全設備,而現在,許多大企業、甚至高檔的私人會所也開始需要此類服務,“人們對安全環境的敏感性更高了”。
不過,這位電磁安全技術的專家卻更看重經濟安全中“人的因素”。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安全技術手段的進步,是與人的安全意識日益增強相對應的”,佟建勛說,相對發達國家來說,中國的企業普遍技術底子薄,積累少,受短期利益驅動,喜歡“走捷徑”,這種心態體現在某些企業和行業中,就會發現“到處是安全漏洞”。
產業升級已成為國家前途生死攸關的中長期問題?!痹谥袊ù髮W教授楊帆看來,中國目前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因為人口年輕,再過15年,中國將成為老齡化國家,經濟增長率不可避免地要降下來,如果技術水平上不去,沒有知識產權,才會真正爆發危機。而實現產業升級,就必須躲過那些“陷阱”。
楊帆稱,中國經濟實現產業升級的“最大安全問題”,就是有些人把技術升級的希望寄托在外資身上。
“這很天真”。他認為,對在我國有市場前景的技術(汽車關鍵零配件設計制造、整車設計、數控系統),戰略性技術(如飛機、集成電路設計、先進集成電路制造設備的出售),跨國公司不但不會轉讓技術,而且設置了種種“陷阱”遏制對手發展。
他列舉了幾類戰術:
“畫餅充饑”:以各種美好設想為誘惑,瓦解對手自主研發決心。中國研發大飛機“運十”曾歷經坎坷,當1988年國家準備再次生產大飛機時,美國麥道提出合作,號稱合作起點高、經費省、市場前景廣,20年完全轉移技術給中國。但結果是,合作生產的MD飛機比“運十”小,沒有銷路,不掌握核心技術。2007年中國才重啟自主大飛機項目。
“金鉤釣魚”:以利誘麻痹對手,先棄后取。最早的電腦操作系統是DOS2.0。軟件免費用,國外軟件多的是,省錢又好用,中國漸漸失去了研發核心軟件的興趣,致力于漢化外國軟件和在基礎軟件上做應用開發。終于有一天,我們才知道,用人家的軟件是要給錢的。
在調查了中國裝備工業并購狀況后,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披露稱,跨國公司通過中國的“產權改制”大量并購中國技術實力雄厚的行業骨干企業,這可能導致中國工業的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被外資控制,形成“外大內空”,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低端。
這是比“間諜門”更有可能危及中國經濟安全的重大問題。
高梁表示,中國經濟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關鍵時刻,這時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術很重要,但必須要保持自己的工業產權。作為后進國家,如果在“向外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失去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設、自立自強自尊的發展理念,就變成了典型的“弱者心態”。
“看看歷史,世界上哪個強國是依靠他人,靠投機取巧發達起來的?說得不好聽,這是一種畸形的心態和發展理念”。他說:“片面依賴外國資本的發展模式是違反科學的,這害國害民。”(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