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誰來回答“國企賺的錢”都哪兒去了?》使得國企的利潤分配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中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石油、中國移動三家最賺錢的公司年利潤都過千億,卻只上繳10%的利潤,其余90%的利潤跑哪兒去了?
國有企業,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規定,屬于全民所有,自然,這個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企業上繳的紅利比例這么少,會不會亂花錢?上繳比例是不是應該多點?上繳的利潤能不能更多的用于民生,從而讓更多老百姓分享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果呢?
面對這些疑問,首先要搞清的是什么企業應該上繳利潤。
在國有企業中,既有國有獨資企業,也有國有控股、參股企業,還有上市公司。按照財政部和國資委頒布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規定,國有獨資企業紅利的上繳按行業分三種類型,以10%、5%不等的比例收取,而國有控股、參股企業、上市公司則應該按照法律規定向所有股東分紅。
以中國石油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國石油股份公司為例,雖然去年賺取了凈利潤1137.98億元,但其中45%用于派發末期股息,中國工行近幾年則向財政部、匯金公司的分紅比例超過了50%,分紅多少,這是由股東會決定的,不是由政府部門規定的。
其次,企業上繳多少紅利是合理的。
對于國有獨資的中央企業而言,10%或5%的上繳比例是否太低呢?事實上,這個問題自《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頒布之初,就曾有爭論。繳得高了,不利于企業發展,繳得低了,企業可能會亂投資,亂花錢。曾有一家金融機構花巨資請明星代言,該明星的形象與企業形象不太相稱,監管部門很無奈,表示沒辦法管,因為是市場行為。而企業因決策失誤造成的巨大損失時有發生;壟斷行業收入過高,日益導致社會分配不公,加劇社會貧富分化,更是屢遭詬病。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專家認為,企業紅利上繳比例涉及到企業和國家收益的調整,不能簡單的“一刀切”,應該根據行業和企業特點,考慮企業的經營預算、企業的發展戰略規劃以及企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與整套體系,由財政部、國資委和企業一一協商。
而要管住企業亂花錢,國家必須健全制度并加強監督和信息披露,企業也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依法依程序辦事。
第三,上繳的利潤用來做什么。
按照國務院2007年出臺的《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規定,上繳的利潤大部分將用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及支付改革成本,必要時,可部分用于社會保障等項支出。能不能更多地向民生傾斜或者全部用于民生呢?
專家認為,其實,不管是紅利的上繳比例還是支出范圍,都無法繞開一個問題:國有企業是用來做什么的?
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規定,國家要采取措施,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要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
因此,國企的使命不能只是賺錢,而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專家認為,過去資本主義國家在興起的時候,遇到資源不足,是用軍事來做保障。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排兵布陣都是在經濟上做文章,國企尤其是大型國企應該走向全球,成為跨國公司,騰出國內的空間讓民營企業和私人資本進入。
由此看來,企業留存利潤必須協調兩個矛盾: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符合國家戰略需要,是否與賺老百姓的錢產生矛盾;發展壯大的同時能否打破壟斷,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否則國企賺錢為了誰的爭論仍會繼續。(記者 辛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