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招讓高等教育走進大眾
劉芳:其實中國教育在1999年出現拐點,當時我們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處于通貨緊縮狀態,國家希望通過擴招刺激需求,所以有了大規模擴招。
我一直跟一些同學討論:擴招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更主流的觀點認為,這不是件好事。高等教育擴招導致學校機構里出現以資本來衡量教育成績,還出現權力和教育的聯盟,學校出現官僚機構化趨勢,這無疑都是壞現象。但擴招也有好的一面,通過這波擴招,中國人念大學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盡管教育質量被稀釋了,但很多人能接受高等教育了。
支玲琳:高等教育走進大眾應該講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要一分為二來看。
劉芳:現在確實是一個拐點,我們要走向質量型的發展道路。
社會缺少高尚理想
支玲琳:考研熱降溫,是一個反思校正教育價值的好機會。前一陣,在韓國掀起一場針對假學歷的運動,韓國一位文化名流被查出學歷造假。很多人就此反思,像這樣有能力的人,如果不是社會學歷崇拜情結,何必要偽造學歷?假如有一天,整個社會評價體系不是以學歷論能力,那才是真的進步。
劉芳:雖然對于考研的理性回歸,大多數人認為是個好現象,人們不再以學歷論英雄了。但是不是整個社會對于人的評價又從學歷的標簽轉向另一個標簽?為什么很多人不再考研?是因為研究生不再值錢嗎?如果以錢作為衡量標準,這樣的轉向不值得慶幸。一些有志于讀書、有志于做學術研究的人,他們內心也非常掙扎,市場在用貨幣來評價所有的人,當他周圍所有人都以這些來衡量自身價值時,他又怎能做到不隨波逐流?
劉芳:我把人分成兩類,有一類人會思考:我讀書為了什么?是為了賺錢。另一類人會說:我賺錢為了什么?為了有機會去讀更多的書,去更多地了解和體驗這個世界,探詢人類的本質。人的境界確實可以分這兩種。我們需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從工作和賺錢中抬起頭來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