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一開學,實施"新課標"后的人教版新課本將在山西省高中正式啟用。在最能觸發大眾記憶的語文課中,一批經典篇目集體"退休"。當2007年北京九區縣換用京版新語文課本時,傳媒曾爆炒《天龍八部》替掉《阿Q正傳》。而今秋即將亮相的人教版語文,不僅"阿Q""退休",此外如《登泰山記》《獄中雜記》《項脊軒志》《我的空中樓閣》《歸去來兮辭》《守財奴》《威尼斯商人》《等待戈多》《茶館》《項鏈》《促織》等也紛紛淡出。
總的原因是必修課內容縮減了。有少量文章轉到了選修教材中,如 《獄中雜記》《項脊軒志》。人教版沒有推薦學生去讀武俠,而是推出了大量的成系統的選修課文,這給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提供了豐富資源!
三十年課本憶"Q爺"
"阿Q"將告別高中課堂,馬蘭礦的掘進工楊某頗為感慨。楊某小時不太喜歡讀書,高中畢業后進礦。楊某告訴記者,他在高中學了些啥,現在基本上全忘了。而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正傳》。楊某記得,老師開講"阿Q"時,自己為了某個事嬉皮笑臉地發出一聲怪笑。老師用手中的半截粉筆頭指點著他說:"你也別笑,阿Q就是你!""阿Q和我有×關系!"玩世不恭的楊某不屑一顧。"但有一天,我不知發了哪根神經決定讀一讀這個課文時,我看得入了迷。連著看了三四遍居然也沒覺得它長。后來,我一琢磨就覺得這Q爺和我還真有哪點兒像!但父母也從來沒有分析我分析得這么透骨。再后來,我就琢磨周圍的人,發現阿Q像個鬼影一樣幾乎纏繞著所有的人!"
魯迅的作品中,《阿Q正傳》算是最不難讀的那一種。漫畫式和白描式的刻畫,曾使無數學生上癮。《阿Q正傳》是"文革"后人教社首次整編教材時選入的篇目,1979年進高中課堂。先是節選,2000年改為全文,并附《阿Q正傳成因》。至今秋撤換,已歷30年。
語文課文之"大回環"路
語文課文,應該遵循的原則一是"文質兼美,適于教學",再就是基本篇目相對穩定。正是在這樣的共同認識的基礎上,大家才對每一次的選文變化給予了較多關注。舊文退出了,為什么?新文選上來,好在哪里?
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從1922年確定"6,3,3"學制以后80余年間,走了一條"大回環"的路。先是由民間編纂,政府審定。中間大段時期實行"政府統編"。后來,又改回多家編纂,政府審定。現在的高中教材使用較多的有"人教版"、"蘇教版"、"湘教版"等。2001年教育部適應國際要求,不再搞"教學大綱",代之以國家"課程標準",業內稱"新課標"。
山西省此次選用的高中教材,就是人教社在"新課標"要求下編出的教材。這套教材已經在一些省市實驗了兩三年,今秋開學正式在山西省"登陸"。
比教材編審體制變遷更引人關注的,是教材選文的變化。1946年以前,教材選文基本正常。自1946年至今,中學的教材又走了一條"宣傳冊"--"基本正常"--"政治宣傳材料"--逐漸恢復正常的"S"形線路。記者從相關資料上找到了這樣一些"課文"。
1946年部分解放區使用的《中等國文》,有篇目為《說服群眾》《新民主主義的憲政》。
1950-1955年的高中教材里選了魯迅的《我們不再受騙了》,卻因為中蘇交好要求學生"領悟他對帝國主義奴才的憤恨;反過來,就是對于蘇聯的熱愛。"
1957年為了"反右",中學課本第一次選入《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并在"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右派分子這些落水狗。""文革"中,不論中學小學,課文都是毛澤東文選和各種"語錄"。
1978年,全國中小學教材工作會議召開,人教社受命在教材領域撥亂反正,才開始有通行20多年的高中三年6冊本的課本。
記者粗略列數,人教版的高中課文,20多年來漸次消失的篇目就有《反對黨八股》《改造我們的學習》《依依惜別的深情》《秋色賦》《雄關賦》《白楊禮贊》等等。特別是(試驗版)語文(山西省于1997年首與天津等二省一市首先啟用),選文由6冊200篇激增為600篇,大量的新舊替換在這時發生,讓人耳目一新。
人教版的高中"新課標"語文也是在以前的6冊課本基礎上增刪新編的,而這次增刪卻引起比以往更多的社會關注。其原因是,新增的,引來喝彩不多,甚至被人揭底入選內幕;刪掉的都是老名篇,不如刪掉政治教化色彩濃厚的篇目那樣深得人心。
要不要"拿選文說事兒"
語文教材選什么文,都"只是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國語文教學界一致公認的一個"公理"。既然這樣,我們還要不要關注這一個個"例子"的變化?
太原市外國語學校的語文教師劉老師認為,類似熱衷于談論"以 代替了 "的現象,都是一種炒作,至少也是一種淺層次的話題。他說:"既然課文就是一個例子,那么舉A也行,舉B也沒錯。關鍵是看教學模式是否變了。教學是不是更有效了,更科學了。"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語文組的李文忠老師認為,教材里選入一些學生喜歡的文章,也是改進語文教育的一個基礎步驟,未為不可。而被"選掉"或未選入的好文章,學生也大可以自己去讀,因為語文本質是開放的。不過李老師也在留意篇目增刪的詳情,他這幾天就正委托宋老師對照新舊教材,對篇目增減做一個統計。
高考制度與課改前景
李文忠老師介紹,擱過具體的選文不談,這次高中語文課改的模式可以說是很開放、很科學的而且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必修課由6冊三年學完,變成5冊不到一個半學年就能學完。學完必修課,有大量的系統性的選修課可供選擇,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外名劇欣賞》等等。必修課學習中,每單元首次增加了"梳理探究"的模塊,供學生進行專題式的自主探索。
但李老師承認,新教材實行后幾乎可以肯定遇到的問題是:沒老師,選修課不能想選啥選啥。他最擔心的是,如果高考命題模式不變,所有這些美好的選擇會不會有學生來選?
基層老師已經看到的問題,也是這本教材的執行主編溫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坦誠地主要困難。溫教授在《語文學習》和答《語文建設》記者問中都提出:課改必須和高考改革同步,才有望達到目的。
而選文問題,盡管教師和專家們認為它沒那么重要,但對于"名篇退出",社會上的爭議還是透出許多危機。記者梳理大量有關"課改"的資料了解到:課改中選文變化主要是根據對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的調查做的,而所謂的"學生興趣"卻是過去不成功的教學模式和浮薄多變的社會閱讀風氣鑄成的。這種表面上受學生歡迎也符合數據調查結論的改變,不時受到有識之士的抨擊。選文問題涉及閱讀品位和思想導向等"大話題",看來還遠遠不會很快終結。
課改整體設計是美好的,不過要完善它、實現它,看來還要克服很多困難。(記者 李旭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