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是西安某高校的研三學生,今年7月份就要畢業,而學哲學的他目前對前途有些茫然。繼續讀博,競爭過于殘酷;留校任教,那是只給尖子生的機會;找工作,專業、實踐經驗雙雙難過關。張建說:“本想著讀研能為自己增加就業籌碼,現在卻陷入‘高校進不了,企業不領情’的尷尬境地。”那么,一向被視為精英群體的研究生何以在就業中尷尬如斯?
在年前舉辦的招聘會上,用人單位的理性讓不少研究生碰了一鼻子灰。“用研究生的成本較高,實踐經驗同樣要從零培養,還不一定能留下來,對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來講,絕大多數崗位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論知識,因此一名合格的本科生足以能勝任工作。”某建材公司徐經理的這番話道出了一些企業的用人觀。前幾年不少用人單位盲目招聘高學歷人才產生的弊端逐漸顯露,如今企業攬才更注重實際應用能力,不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費”,在同樣能勝任職務的前提下,使用本專科生顯然更劃算。
由于研究生招生速度增長過快,也使得多年來作為研究生主要就業渠道的高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等用人單位的需求增長與研究生數量的增長嚴重不匹配。高等院校選擇人才的標準提高到博士,使得研究生們的選擇機會大大減少,而對十分看重利益的企業來說,他們更注重工作經驗。
面對這樣的就業形勢,考研熱開始“退燒”,今年全國共有120萬人報考研究生,比去年的128.2萬減少8.2萬人,首次出現的下滑現象是市場之手對目前國內研究生培養模式反饋和評價的結果。現在研究生培養從原來“一個導師帶幾個研究生”的格局演變為“一個導師帶一群研究生”,從“討論式教學”演變成“批量化生產”、“放羊式管理”,雙向交流越來越少,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出現就業尷尬的現狀,最該感到尷尬的應該是研究生的培養機構。有消息稱,北大考慮取消研究生入學考試,逐步將以考試成績為基礎的應試機制,向以素質能力為基礎的申請與考核機制過渡,將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人才招進來,進而改變許多人只是把研究生單純當作就業敲門磚的看法,許多學生對此十分期待。由此看來,盡快建立以市場為主要導向的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制度,讓研究生的課堂跟上社會需求的轉換,這種尷尬的情況才可能消除。 記者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