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武漢大學。 中新社發 劉兆明 攝
武漢七所部屬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可相互跨校選修課程,修滿50個學分(每學分收費將統一為100元),即可拿對方高校的學位證。昨日,七所高校教務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證實,“七校聯合辦學”將繼續辦下去,但有可能限制規模而提高門檻。
“七校聯合辦學”始于2001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各自拿出特色優勢專業聯合辦學。七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選其中一所學校的公共選修課或專業課,可拿輔修證、雙學位,相當于“一張錄取通知書,可上七所名校”。
今年是七校聯辦首輪協議的最后一年,目前已有不少學生在網上打聽,協議是否續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徐桂菊說,“七校聯辦”深受學生歡迎,效果明顯,肯定會繼續辦下去。
華中農業大學教務部負責“七校聯辦”的申沛老師說,“七校聯辦”人數逐年遞增,今年創歷史記錄,達4000多人,比去年增長了近2000人。她估算,七年來,七所高校近兩萬名學生跨校選修,其中約60%的學生能拿到雙學位,約30%的學生拿到輔修證,也有部分學生中途放棄。工商管理、法學、英語、心理學等人文、社科專業,選修人數較多。
申沛說,不少學生憑借第二學位找到工作,或成功跨專業考研。華農一名食品科學工程的大四學生,選修華中科技大學英語專業雙學位,因成績優異,被保送至華中大英語系讀研。
據悉,高校聯合辦學并非武漢獨有,但武漢的辦學模式在全國范圍來說最徹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高校雖然都有跨校輔修的措施,但是只能相互選修公共課,不能拿學位。
以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為代表的省屬高校一直想積極加入“七校聯辦”,但七所部屬高校教務部門負責人一致表示,若加入省屬高校,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會影響輔修教學效果,而且規模過大,難以管理,所以下輪“七校聯辦”仍不會納入省屬高校。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務處處長徐桂菊表示,不排除個別學校自主對省屬高校開放跨校選修。
新聞縱深
“七校聯合辦學”將向何處去
部分部屬高校教務部門負責人透露,七校校長可能于今年年底簽訂第二輪“七校聯辦”協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向不會變,但會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做出微調,對一些選修人數過多、超負荷運轉的專業,可能會限制規模,提高門檻。
七大名校冷熱不均
七所高校之間冷熱不均,是目前“七校聯辦”的最大問題,這成為七校的共識。根據七校教務部門提供的數據,武大、華中大最受追捧,每年接收外校學生選修均超過2000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每年接收的外校選修學生不足百人。
聯辦之初,華農拿出植物保護、園藝、食品科學工程等優勢專業,但因報名人數少,目前只有生物技術、園林可以開班。全雅麗是華中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大四學生,她大二起開始選修華農園林專業的雙學位,全班約30人,華農以外的學生約占一半,主要是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學習建筑專業的學生,為了以后當建筑設計師,將園林作為本專業的補充。
學校的冷熱程度和學生跨校選修的意愿正好成反比。去年武大學生選修“七校聯辦”中武大開辦專業的人數接近3000,去其他六校選修的學生只有200多人。“輸入”較少的華農、地大等高校,學生“輸出”的熱情最為高漲。華農教務處提供的數據顯示,2001年500余人報名,今年增長到1100余人。
華中大教務處處長許曉東說,出現這種局面很正常,武大、華中大開辦的專業最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也大多有“名校情結”,希望雙學位能為自己增加就業砝碼。
許曉東認為,“七校聯辦”是為學生服務的,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課意愿,不會強行調劑每所學校的接收人數,但可以巧用專業杠桿分流人數。現在“七校聯辦”共有30多個專業,其中不少是重復的,如英語專業華師、華中大兩家開設,法學專業武大、華中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三家開設,學生一般會選擇名氣更大的學校。如果減少專業重合度,情況就可能改觀。武大的“七校聯辦”法學專業曾停辦兩年,選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專業的人數大為增長。
200多人擠一個教室
現有的30多個專業中,武大的法學、新聞學、市場營銷、華師的心理學及華中大的德語等專業最為熱門。華師今年接收294名外校學生讀“七校聯辦”,其中233人選擇心理學,占80%,要使用特大教室,這讓安排課程時的華師教務處老師很頭疼。
去年和今年,武大法學專業跨校選修雙學位曾停辦兩年。停辦決定之初,很多外校學生不理解,認為是武大不肯把優勢資源拿出來與人分享。但法學院負責本科教學工作的陳老師坦言,停辦實屬無奈之舉。法學院現有本科生、研究生3000余人,任課老師只有100余人。師生比已達到1∶30,遠遠超過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標準1∶16。而武大法學名聲在外,從“七校聯辦”之初就是最大熱門,僅以 2003級學生為例,攻讀該專業雙學位的“七校聯辦”學生達280人,武大校內還有200余人選修,人數已是“不能承受之重”,就算勉強開辦,也很難保證質量,吃虧的還是學生。
華中大教務處處長許曉東說,除了英語水平達到報考學校要求外,目前“七校聯辦”幾無門檻,學生“想上就上”。有些專業長期超負荷運轉,導致教師十分疲憊,實驗設備損耗大,甚至影響本專業正常教學。
他透露,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七校聯辦”以后可能會提高門檻。比如,每個專業限定人數,如果報考人數過多,將采取按時間先后或按成績等措施進行篩選。
教學管理有待加強
在“七校聯合辦學信息網”上的留言板,經常有學生留言流露出對“七校聯辦”教學管理的不滿。比如課程安排時間不一,有的學校暑假就公布下學年開課計劃,有的開學后遲遲不公布。在領取成績、頒發學位等方面,七校之間的銜接也并非完全順暢。
有些老師的態度和授課質量引發學生非議。一名網名叫“水未央”的學生在“七校聯合辦學信息網”上直言,某高校經管學院“老師說停課就停課,從來不考慮補課,上課還經常因院里什么活動或者因私人事情提前下課或者無故不到”。
武大新聞學院大三學生彭巧云輔修武大金融學雙學位。其介紹,每周上四門課,周六、周日上下午各一門,每門課上四個小時,學生、老師都喊累,通常都會提前下課。班上有180多人,老師很少點名,全勤的學生一半都不到,好的時候上午能到七八成,下午就會有學生陸陸續續離開。
對此,華師教務處周老師認為,下輪“七校聯辦”協議將加強教學管理,規定更加細致,對教學管理規范更細致,杜絕“混學位”現象。
一個學分兩種價格
同樣是雙學位課程掛科,武大校內選修的學生每個學分100元,而“七校聯辦”的學生每個學分只需50元。有學生在武大BBS上發帖說,一個學分,兩種價格,校內反比校外貴,學校是不是胳膊肘往外拐?
對此,武大教務部方祥玉老師解釋,去年湖北省物價局已發文規定高校取消重修費,雙學位課程是按學分收費,沒有重修一說,掛科就需要重新學習,即重新購買學分。在第一輪“七校聯辦”協議中規定,重新學習最高不得超過50元/學分。期間武大將校內學生雙學位重新學習的費用上調至100元/學分,因此出現了2005年至今,武大校內與校外雙學位重新學習收費不一的現象。在下輪協議中,重新學習的收費將統一為100元/學分。(劉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