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與市場的協調之道
進入市場經濟后,原有的由國家統一制定全國高校專業設置目錄的做法,更加顯得僵硬而無法適應新的形勢。
2000年以后,高校擴招,許多高校從學院到綜合類大學合并升級,對于這些新大學,增加專業設置是首要之急。雷慶說,沒有權力自己設置專業的高校,可以首先由學校教務部門、相關院系提出設想,進行論證,報到學校主管部門,再由省部級審批,最后報教育部備案。在2001年,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六所重點高校可以自設專業。
今年3月7日,教育部公布《2006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這份《通知》,全國各高校將新設2781個本科專業和11個醫學類專科專業,并可以從今年開始招生。雷慶解釋說,這里的新設專業,指的不是“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那里只有200多種,這里指的是“點數”即有多少高校新增加了專業的教授點。
有這么多高校新增了招生專業,對于考生意味著什么?
高校里的冷熱專業風水輪流轉,是件讓考生和家長們摸不著頭腦的事。安徽的宋起1991年時考進了安徽大學外語系,他還記得,那年,受鄧小平同志南巡的鼓舞,國際貿易專業熱得發燙。沒想到,四年之后大學畢業,國際貿易專業已然由熱轉冷。
這兩年,法學、計算機、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財政學、經濟學、新聞、會計、旅游等專業,是人們一般所說的熱門專業,然而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2006年,全國有407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超過36萬人。急劇增加的招生規模,導致這一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為了幫助畢業生就業,南京大學法學院甚至給校友發出求助信。除此之外,新聞、英語、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也同樣在就業市場遭遇尷尬。
“我個人認為,高校專業設置要與就業掛鉤,學校自身也要作大量研究,真正去分析人才的需求狀況。”雷慶說,現在很多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很盲目,一是覺得自己有這種專業的老師,就可以開這種專業,二是看到社會上別的學校某專業顯得很熱,就一窩蜂地上。
武漢大學教務部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老師,認為家長和學生的盲目性,也是造成這種專業冷熱迅速轉換的因素。“我認為他們對大部分專業都不了解”,這位老師說,“許多專業他們在中學時恐怕都沒有聽說過,報名的時候,只能聽人宣傳,是很盲目的”。
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民,對所謂冷專業熱專業另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們是不是能夠淡化‘專業’這個概念呢?”他介紹說,在日本,學生考入大學以后,并不馬上分配專業,前兩年都是基礎教育,兩年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再確定專業和論文方向,這時再進入專業,就可以很有目的地選修課程了。當然,這是在學分制很成熟的條件下。韓民說,在現代社會,純粹專業對口的就業已經越來越少了。大學是教人什么的?應該是對人的一種基本素質的培養,而不是具體工作技能。這個觀念應該轉過來。(黃艾禾)
(實習生王琴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