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積極分子被團組織納入學生骨干培訓計劃
資料圖片:學生骨干訓練營開展素質拓展訓練。(圖片來源:北大新聞網)
北大凝聚校園學生精英
張昊加入校學生會了。從浙江嘉興歸來后,他便下了這個決心。
今年7月,張昊以“陽光志愿者協會”骨干成員的身份參加了2007北京大學學生骨干訓練營。
81名校園精英被劃編為8支社會實踐團隊,展開了為期一周的體驗生活。
在嘉興調研糧食物流課題期間,校研究生會副主席張婷給張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搜集資料、全盤規劃,這名團隊中的“大姐大”超凡的資源整合能力讓同為學生骨干的張昊看傻了眼。一周的團隊協作后,張昊決定“去學生會鍛煉一下”。
本期訓練營的81名成員中,有6名與張昊一樣特別的成員,他們既非學生會出身,又不任職于團委;他們活躍在社團、論壇等校園文體生活的各個領域,被稱為北大的“邊緣學生精英”。
校園精英涇渭分明
學生骨干訓練營,已是第二屆。就在去年,北大團委對傳統的團校培訓模式做出了一次全新而大膽的調整——在做好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干部”培養工作的同時,將學生社團、課外學術科技活動、文化體育活動中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特別是承擔著一定領導和組織職責的同學納入骨干培養的視野。
去年的訓練營引入了素質拓展和團隊研究等新的培訓方式,相比傳統的團校課程有了很大的革新。在此基礎上,北大團委進一步思考“干部”與“骨干”的區別在哪里?與普通學生的區別又在哪里?一番研討之后,一種新的培訓機制應運而生,總結起來就是3條原則——實踐教育、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
為發揮“第二課堂”的教學優勢,訓練營以實踐培訓的方式展開。營員分為8個團隊,奔赴嘉興、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參觀、調研,并開展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志愿者服務與高校交流活動。
針對學生骨干自我教育能力突出的特點,北大團校提出了“只開課不授課”的培訓思路——開營時選主題、提要求,實踐過程一概不計,只管驗收最后成果。實踐期間,學員自主設計決策和執行機制,分工撰寫旅行筆記和調研報告……沒有隨行老師,也沒有遠程遙控,短暫的一周可以將多少寶藏揣進行囊,全憑自己的智慧和經驗。
“優秀的人聚在一起會變得更加優秀”,這是同伴教育的精髓,也是學生骨干培養機制的核心。
北大團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學生骨干”概念推出前,“學生干部”與“社團骨干”是涇渭分明的兩條主線。一提“學生干部”,首先想起的是團委辦公室里的“常駐戶”或學生會的“形象代言人”。“他們總是有權有錢有榮光?!边@讓社團骨干多少有些艷羨。此外,學生干部舉辦活動,有團委的指導和充足的經費支持,還有資格參加“優秀學生干部”等獎項的評優。
與此同時,社團的發展卻面臨困難。以前團委每年劃撥給社團的活動經費只有兩三萬元,而僅魔術協會這個小規模社團一次活動的表演費用就可能高達千元。當時全校200多個社團,兩三萬元的投入如泥牛入海,不見波瀾。久而久之,社團骨干成了學校里的“邊緣”精英,不但難為團委所用,還容易產生抵觸和逆反情緒。
然而,在“班團組織”戰斗力弱化的當代大學校園中,各類社團和校內論壇等“非官方組織”正以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組織活動方式。
“邊緣”精英有了“合法”身份
據北大團委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北大登記在冊的學生社團已達250家。北大在校學生共3萬余人,而在各種社團注冊過的多達2.8萬人次;關注學生會并在其中擔任干部的學生有450人,而僅“愛心社”一家社團就已吸收成員700余人。
輕松的氛圍和豐富的活動吸引人,領軍人物的專業素養與人格魅力也吸引人,學生社團與校內論壇儼然已經成為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尋求歸屬感的前沿陣地。
前不久,一些校外人員借用學生飯卡在校內食堂“蹭飯”,引發了學生在北大未名BBS上的討論。未名論壇著名的“三角地”板塊曾經歷過100多人同時在線熱議的盛況,北大未名站務張博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意見搜集整理起來,反映給學校有關部門。張博告訴記者,“學校領導都很重視校內網絡論壇上的呼聲,幾乎天天關注。”
北大未名論壇是學生心中的一塊自由地,是集中反映學生所想所需的最直接的途徑。目前,論壇每天保持3000多人活躍在線,這恐怕是任何一個學生組織都無法企及的規模。
張昊入學兩年了,燕園的路還沒摸熟,社團卻已經“混”了個遍。他所在的陽光志愿者協會始創于2002年,遵循“拯救生命,提升健康”的愿景,建立骨髓庫、為患者提供骨髓配型服務,舉辦疾病預防培訓活動。5年來,它已經從普通的學生社團發展成為社會影響廣泛的NGO組織。凡協會舉辦活動,校內學生組織莫不出手相助——聯系場地、支援經費、提供志愿者支持,可謂一呼百應。
在北大,山鷹社的攀登科考、心理學社的“成長熱線”、學生國際交流協會的“北大—哈佛交流營”、風雷社的全國高校街舞大賽……社團活動幾乎能夠填補學生課余生活的全部空白。如果斬斷社團工作這只手臂,就等于失去了學生工作的主要陣地。
正是基于這點考慮,北大團委重新界定了“學生骨干”的定義,摒棄了以往狹隘的視野,將“大局觀”引入學生工作中,打通了學生會、研究生會、社團中的學生骨干體系,將習慣于各自為政的校園精英凝聚起來,編“游擊隊”為“正規軍”,給了“邊緣”精英一個“學生骨干”的“合法身份”。
“學生骨干”凝聚校園精英力量
“學生干部強調的是‘干部’,把一小撮人從學生中隔離了出來;而學生骨干首先是學生,而且是學生中的精英,既先進又有基礎?!鄙砑嫘F委組織部副部長一職的“模擬聯合國”社團成員黃宇藍,很樂意接受“學生骨干”的新身份,他說:“‘干部’只是職務,而‘骨干’代表能力。對我們來說,獲得能力上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p>
學生干部“升級”學生骨干后,活躍在校園各個領域的有識之士終于齊聚團委麾下。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干部領教了社團活躍分子天馬行空的率性和術業專精的品行,而出身“草莽”的社團精英也在閑聊、切磋中學到了制度化運作學生組織的整套經驗。
社團活動特色鮮明、影響力突出,而學生會則是唯一可以代表全校學生最廣泛利益的組織,一個“學生骨干”的名號將全校的精英力量凝聚起來。
據悉,從今年開始,北大每年將從300萬元素質教育專項經費中撥出15萬元左右為社團活動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另外學校還設置了專門的評優獎項,鼓勵有效組織的骨干和積極分子。團委的工作手臂也終于延伸到了北大青年課余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記者 張欣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