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張玉玲)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關注民生,將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使我國就業形勢出現五大變化:就業總量保持了持續穩步增長,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各地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失業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這是國家
統計局今天發布的《從十六大到十七大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三》中透露的信息。
——全國就業總量穩步增長,新增就業人數繼續增加。我國城鄉就業人員從2002年的73740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76400萬人,增加了2660萬人,年均增加665萬人。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就業增長持續高于全國,其就業人員占全國的比重從2002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37.1%。城鎮就業崗位的快速增加,帶動了鄉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使鄉村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從2002年的66.4%下降到2006年的62.9%
——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繼續提高,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人數最多。2006年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32561萬人,比2002年減少4309萬人,下降11.7%,年均減少1077萬人;第二產業19225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3445萬人,增長21.8%,年均增加861萬人;第三產業24614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3524萬人,增長16.7%,年均增加881萬人。我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002年的50.0:21.4:28.6轉變為2006年的42.6:25.2:32.2。
——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人員繼續減少,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大幅增加。2002-2006年,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共吸納就業4387萬人,年均增加近1100萬人,已經超過了同期城鎮總的就業增加量。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成為當前提高全社會就業率,緩解城鎮就業壓力,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
——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止降回升。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從1996年起開始減少,到2002年已經從1995年的15301萬人減少到10985萬人,共減少4316萬人,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人員減少量更是高達6123萬人。2003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出現止降,2004年起開始回升,到2006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已經回升到11713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728萬人。這表明我國在就業總量保持增加的同時,就業質量也已經有所提升。
——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在努力擴大就業的同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了失業調控。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各項擴大就業政策的逐步落實,2002-2006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保持在4.0%-4.3%的較低水平。在勞動力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為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