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香港高校內地招生錄取工作已全部結束,港校在各地的生源較之去年百尺竿頭。例如香港中文大學,今年在北京錄取的5名獲得獎學金的考生中,理科生分數超過700分,文科生成績也超660分,與北大、清華的在京錄取分數線比較接近,該校也坦陳:錄取分數線高于去年。在高額獎學金吸引和國際化的教育優勢誘導下,港校搶攤內地今年又獲大豐收。業內專家表示:港校今年帶走了比去年更多的高考第一名,內地頂尖高校不妨虛心學習,并成為前進的動力。
港校內地攬才逐年走強
內地高考狀元,在去年赴港熱潮后,今年更多的選擇了去香港接受高等教育。例如:今年的浙江狀元李清揚,最終選擇入讀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上海狀元胡文琦則坦言家境不太好,故為了巨額獎學金而選擇港大,放棄清華。
在日前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進行的一項調查中,詳細解析了1999年到2006年我國多省市高考第一名的去向。調查數字顯示:港校在2005年突然“崛起”,去年攬走最高分人數突破1/5。盡管,從多年來錄取第一名考生的總體數量來看,香港三所著名大學仍遠遠少于清華北大,不過港校在這方面的增長卻很快。
2006年,在京港5校共招到的72個第一名中,港校已經爭取到了15個第一名,所占比例上漲為20.83%,同比增長了7倍多。今年各校錄取第一名的情況尚未完全公布。但香港大學已經確認目前招到了7個第一名,比2006年還多出一名。香港中文大學到目前為止也已經招到至少兩個第一名。而第一名考生的收生大戶香港科技大學沒有公布今年的情況。但按趨勢分析,今年3所頂尖港校招走第一名的數量將會多于去年。負責課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富曉星、中國傳媒大學博士陳娟、武漢大學博士蔣旭等專家表示:2007年將是港校內地斂才“劃時代”的一年,內地第一名“南下”的數量預測將突破1/3大關。
高額獎學金和國際化背景
選擇了港大的上海理科狀元胡文琦表示:“最后決定到港大讀書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選擇的理由有很多。一方面是港大的國際化背景吸引了我。另一方面,我覺得到港大讀書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最終讓她下定決心的還是港大提供的45萬元全額獎學金,“如果港大不提供全額獎學金,我不會去。”同樣進入港大學習的浙江狀元李清揚則表示:到香港讀書可以開拓眼界,接觸更加全球性的東西,相信獲得的機會也更多。
被浸會大學錄取的考生小施告訴《市場報》記者:盡管沒有得到全額獎學金,但還是選擇去香港讀大學。“因為香港有更多的出國機會。香港和國際接軌更加緊密一些。尤其我學的是理工科,更加需要接觸前沿的科技。”
北大、清華招辦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市場報》采訪時也均表示:獎學金主要是對優秀生的一種鼓勵手段,絕非招攬考生的“籌碼”。北大招辦人員表示,北大每年會給各省市優秀新生提供4000元獎金作為獎勵,4年發放1.6萬元,這種獎勵方式是應該的,尤其對貧困生來說更有幫助,但是不能用錢的數量多少來判斷是否對考生重視。清華招辦負責人員也表示:今年清華的新生獎學金有所增加,但獎學金不是最主要的,很多考生有一種“清華情結”。
兩種教育模式的競爭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市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香港高校進入內地招生,盡管每年的招生人數還很少,但產生的影響卻非常大。可以說,港校到內地吸引人才,為內地的高等教育引入了有效競爭。隨著內地對香港高校的了解增多、選擇到香港讀書的內地優秀學生日漸增多,勢必對內地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各個方面產生全面而有一定深度的影響,促進內地高校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教育專家楊東平說,內地高校和香港高校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是兩種教育模式。香港高校遵循的是學術自由、學生自治、通才教育原則,其真正目標是培養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進行公民教育。
“好學生的標準會不一樣。”楊東平說,“內地的高考高分學生到了香港需要接受一次洗禮。”
楊東平說,如果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咨詢報考內地還是香港的大學,他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香港,因為“香港任何一所大學都比內地一流大學要好”,“國內名校的辦學模式相差無幾,而香港高校完全不一樣,這是兩種教育模式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