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省第十次黨代會上,為廣東未來五年的發展繪制了目標:2011年全省要實現寬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省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分別增長9%和8%,到2011年分別超過4萬億元和4萬元,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實質性轉變,五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5%。
如果僅有這么一組數字,老百姓就難免會產生一種疏離感。相比人均4萬元GDP的宏大指標,他們可能更關心的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未來5年,能得買起房嗎?看病難能得到緩解嗎?還用為小孩的學費發愁嗎?到機關辦事還會門難進、臉難看嗎?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黨代會民生的話題被擺到了一個異常重要的位置。張德江在談到五年來的工作體會時,專門強調“辦好廣東的事情,必須關注民生,讓發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廣州市領導在談及社會治安時,首次在保證犯罪率下降的同時,強調百姓的安全感。“百姓說安了,我們才能說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區域和階層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內容成為省委今后5年的工作重點。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的多項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與人民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并不是簡單的“正相關”關系。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后,快樂效應就開始遞減。在經濟得到一定發展之后,如果不考慮良性增長和協調發展的道路,如果沒有兼顧社會公平,那么我們不光會收獲到賺錢的快樂,伴隨快樂而來的還有個人的痛苦和社會的動蕩。
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讓人民生活幸福,“科學發展、促進和諧”兩大主題也正是以此為皈依。
廣東目前的財富積累已相當雄厚,財稅總收入已經達到5千多個億。雄厚的經濟實力要轉化為百姓實實在在的幸福感,還必須在二次分配過程中增加對民生、社會事業的投入,還必須著力營造民主、開放的社會環境,還必須不斷增強民眾特別是政府公務員的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
廣東省未來五年的發展令人期待,衡量發展成敗的首要標準是民眾的幸福指數有否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