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招募引來團隊報名 他們已做好方案關注“大橋 經濟”
每年暑假,總會有許多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大學生投入到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去。“發現杭州灣——大學生對話市長”大型主題報道活動給這些熱心的大學生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為了能成為15名大學生記者團中的一員,有的大學生甚至請出了學校來推薦自己。在一封來自浙江工業大學校團委的推薦書上,我們認識了該校大二學生徐溢華。
在工大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徐溢華,同時也給我們發來了厚厚的一疊簡歷。簡歷中寫道,他經常自發組織旅游,兩年間已經游歷了省內92個縣市區。今年五一期間他又組建了一個團隊,騎單車跨越500多公里花了4天時間游訪了杭州、紹興、寧波和舟山,并寫了6萬余字的游記。“現在給我一個浙江的地名,我就能說出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并把這個地方的詳細狀況說出來,”徐溢華說。
“走遍浙江,我們可不是為了旅游”。徐溢華說,“我們通過騎行的方式,對沿途居民進行采訪調查,從各方面了解浙江。”在游訪過程中,徐溢華和他的同學們對浙江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民生等問題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面向基層,調查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組織團隊去湖州、嘉興各地,他們調研的是當地民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情況,還有當地的旅游文化。
在騎車去舟山的路上,徐溢華他們遭遇過日曬雨淋、迷路掉隊和自行車爆胎,甚至還有騎車9個小時沒有進食的經歷。“但永不言棄的動力就是我們對家鄉的熱愛”。徐溢華和他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想以大學生的視角觀察杭州灣地區的現狀,并在困境中建立團隊精神。
中國計量學院的周永貴則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們,他們的暑期實踐策劃方案與“發現杭州灣——大學生對話市長”活動一樣,也把目光聚焦到了杭州灣地區,因此,他們想以團隊的名義報名,并附上了一份實踐策劃方案。這份名叫“長虹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方案,以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為切入點,重點研究大橋建成后將會給杭州灣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發展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考察大橋周邊的環境,重視環保方面的調查研究,關注民生。活動結束后,實踐過程中積累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將以日志的形式放在網絡上發表。
周永貴的團隊由6名大一學生組成。團隊還立下了“軍規”:不得搞個人主義,團結友愛,眾人拾柴火焰高;注重禮儀規范;保護當地環境衛生,保持住宿地的衛生。此外,他們還打算統一著裝,展現大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風貌。
雖然明知名額有限,周永貴還是積極報了名。“即使不能全部參加,也請給我們一個機會,這樣我們也可以分工去開展實踐活動”,周永貴懇切地說。(實習生 孟嬌 記者 王夏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