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一)我國光伏產業概況
1.產業規模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穩居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間,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以超過100%的年均增長率快速發展。2007-2010年連續四年產量世界第一,201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約為10GW,占全球總產量的50%。我國太陽能電池產品90%以上出口,2010年出口額達到202億美元。
2.掌握關鍵材料生產技術,產業基礎逐步牢固
“十一五”期間,我國投產的多晶硅年產量從兩三百噸發展至4.5萬噸,光伏產業原材料自給率由幾乎為零提高至50%左右,已形成數百億元級的產值規模。國內多晶硅骨干企業已掌握改良西門子法千噸級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規模化生產的穩定性逐步提升。
3.主流產品技術與世界同步,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十一五”末期,我國晶硅電池占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95%以上。太陽能電池產品質量逐年提升,尤其是在轉換效率方面,骨干企業產品性能增長較快,單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7-19%,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為15-17%,薄膜等新型電池轉換效率約為6-8%。
4.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資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光伏產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整體取得大幅提升。2006年每生產1公斤多晶硅的平均單耗水平為:工業硅1.8-2.0公斤、液氯1.8公斤、綜合電耗300-350千瓦時,到2010年分別下降為:工業硅1.3-1.4公斤、液氯1.0公斤、綜合電耗160-180千瓦時,部分骨干企業達到130-150千瓦時/公斤。生產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用量從2006年的11克/瓦下降到2010年的7-8克/瓦。
5.生產設備不斷取得突破,本土化水平不斷提高
國產單晶爐、多晶硅鑄錠爐、開方機等設備逐步進入產業化,占據國內較大市場份額。晶硅太陽能電池專用設備除全自動印刷機和切割設備外基本實現了本土化并具備生產線“交鑰匙”的能力。硅基薄膜電池生產設備初步形成小尺寸整線生產能力。2010年我國光伏專用制造設備銷售收入超過40億元人民幣,出口交貨值達到1億元人民幣。
6.國內光伏市場逐步啟動,裝機量快速增長
我國已相繼出臺了《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方法》和《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并先后啟動了兩批總計290兆瓦(MW)的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截止2010年,我國累計光伏裝機量達到800MW,當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500MW,同比增長166%。
(二)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特點
1.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要素,產業發展國際化程度高
我國光伏產業充分運用國內外資金、人才兩大市場要素,“十一五”末期,已有數十家企業實現海外及國內上市,產品廣銷國際市場。國內光伏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主要企業實力不斷增強,有4家企業太陽能電池產量位居全球前十,成為國際知名企業。
2.自主創新與引進吸收相結合,形成自主特色產業體系
通過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自主特色的光伏產業體系,多晶硅、電池組件及控制器等制造水平不斷提高,制造設備的本土化率已經超過50%,太陽能電池的質量和技術水平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3.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推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
“十一五”期間,我國光伏產業突破材料、市場以及人才等發展瓶頸,產業規模迅速壯大,上下游完整產業鏈基本成型。我國光伏產業的崛起帶動了世界光伏產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技術進步,降低了光伏產品成本,加快了全球光伏產業應用步伐。
4.產業呈現集群化發展,有效提高區域競爭力
我國光伏產業區域集群化發展態勢初步顯現,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國內已形成了江蘇、河北、浙江、江西、河南、四川、內蒙等區域產業中心,并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且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主要企業初步完成垂直一體化布局,加快海外并購和設廠,向國際化企業發展。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