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數據顯示,6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回落1.8個百分點,這是繼5月份PMI回落1.8個百分點后再次下滑,兩月積累回落幅度高達3.6%。
有專家稱,6月數據下滑是我國整體經濟高點回落的直接反映,未來幾個月該指數很可能會跌破50%的臨界值。
PMI是反映經濟總體情況和變化趨勢的綜合指數,按照國際通用的做法,由5個主要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指數高于50%,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
不排除經濟“二次探底”可能
6月PMI的分類指標中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以及原材料庫存指數分別為55.8%、52.1%、49.4%,較上月分別下降2.4%、2.7%、1.6%。
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中心研究員馬巖表示,這是我國近期出臺的宏觀經濟政策打壓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的顯現。隨著現階段房地產調控政策、出口退稅取消、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固定投資放緩以及歐債危機影響深入,未來幾個月中,PMI下行趨勢還將延續。
他還認為,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在剛結束的G20峰會上達成的大幅削減財政赤字共識,將會直接導致各國財政支出減少,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認為,近期經濟結構調整壓制了一些粗放經濟的發展,加上之前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擠壓了經濟泡沫,兩項政策共同降低了當前經濟增長速度。
基于PMI指數下行的趨勢,馬巖判斷,不排除我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但是“二次探底”并不意味著經濟衰退,或許會在緩沖之后出現上漲情況。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表示,投資減速影響內需增速下滑已對工業生產產生影響,產成品庫存上升與積壓訂單下降同時出現,從業人員指數亦降至12個月內低點,說明企業生產開工不足。所有分項指數均一致指向經濟擴張速度放緩,6月工業生產可能繼續減速,且可能導致后續月份生產后勁不足。
“前高后低”未來出口不容樂觀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則對未來出口表示了擔憂。數據顯示,6月新訂單指數為52.1%,為2009年3月以來最低點,環比下降2.7%,兩月下滑7.2個百分點。
“這個幅度已經非常大了。”劉元春說。他認為該指數下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復蘇使得各國逐步將退出刺激性政策,同時我國是制造業出口大國,庫存周期面臨著調整,特別在制成品方面會對我國造成較大沖擊。二是歐債危機對出口的影響將逐步顯現,事實上,我國現在對歐盟執行的是3月份的訂單,按照訂單具有兩個月滯后計算,7月份時間窗口到來,會使得我國出口訂單明顯回落,隨著歐債危機深化,加之歐元的貶值導致許多企業出口利潤為負,也給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三是貿易政策的退出,盡管是基于結構調整的出口退稅政策取消,但涉及到406個稅號商品的企業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三項不利因素重疊,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
劉元春稱,出口放緩、投資收縮以及內需增速下滑,三者疊加,我國經濟在第三季度會出現明顯放緩態勢。
民間PMI指數更加悲觀
相對于中國的官方數據而言,民間機構的統計更加悲觀。然而,對于我國經濟總體向好的增長趨勢,分析機構仍持樂觀態度。
昨日匯豐(HSBC) 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PMI數據從5月的52.7%降至50.4%,創14個月來最低水平。該指數自2009年4月起已連續15個月停留在50%臨界點上方。今年1月該指數為57.4%,創調查歷史新高。雖然與我國的官方數據不同,但其走勢同為下降趨勢,并且更加接近50%的預警線。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在報告中稱:“PMI指數放緩表明由于緊縮措施發揮效力,中國制造業的環比增速下降。然而,我們認為對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擔憂是夸大的,現有的大規模在建投資以及富有彈性的私人消費將會支持今年下半年9%左右的經濟增長。”(記者 蘇玲 實習記者 丁開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