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符合國情的綠色路線
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能源經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大地看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可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傳統路線,尤其對于中國來說,需要創造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就要求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其一,加快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政策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來增強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抑制不顧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和承載能力,盲目追求發展的短期行為,這也是深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二,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把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條件,進而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引導社會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推動經濟持續、持久的復蘇與發展。
其三,完善經濟全球化機制,形成有利于綠色發展的環境。反對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在國際社會推動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綠色經濟的理念,督促國際機構制定并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
同時,權威人士指出,按照中央的要求,新的發展模式的探索既需自身的努力,也要推動國際攜手。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認為,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需要在促進技術開發和轉讓、創新資金的運行機制、加強適應與減緩能力的建設、擴大社會參與等方面努力推進各項工作。
“各國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有利于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加大對低碳、節能、循環經濟的投入,完善法律法規,打擊和嚴格查處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曾培炎表示,國際社會應當借鑒此次應對金融危機中國際合作的成功經驗,在發展綠色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中多搞合作、少設障礙,用對話代替對抗,避免設置碳關稅之類的氣候壁壘,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互利雙贏的道路。
據張國寶介紹,截止到目前,中國能源部門與世界60多個國家建立了雙邊和多邊的合作機制,包括中日部長級能源政策對話、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中美油氣論壇、中國-歐盟能源交通戰略對話、中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高級圓桌會議、中英能源工作組會議、中加能源聯合工作組會議、東盟+3能源部長會、東亞峰會能源部長會、上海合作組織能源部長會、東盟+3天然氣論壇、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會議、國際能源署相關會議,等等,總共有63個雙邊和多邊機制。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也提醒道:“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面臨的困難要有充分的認識,前景好但不代表過程也順利,在未來節能減排的過程中,中國還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果對困難估計不足,面對國際壓力時我們就會更被動。”
周生賢部長則有一句意味深長的哲言:“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記者王仁貴 楊士龍 瞭望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