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依法刑拘后放人擬不予國家賠償 地方瞞報重大矛盾或被一票否決 -住建部:違規出租出售經適房將被收回 -玉樹地震20萬人受災 青海成立監督組跟蹤近80億涉災款項用途 -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5區域分享前10名 東南地區總體領先 -一季度61.6%企業盈利 對二季度預期樂觀 超5成計劃增投資 報告 -教育部調整招生政策 學術型碩士可改讀專業碩士 廣西公務員重考 -居民階梯電價調整方案6月底前出臺 《新能源規劃》有望率先亮相 -創業板8公司披露季報 股東榜藏龍臥虎 27只次新基金縮水20.43% -京試點"封村"管理流動人口 6-23點開放 26醫改配套政策將出臺 -中國堆積垃圾總量超60億噸 燒垃圾發電 新能源汽車規劃將出臺
首頁>>國際經濟
發改委專家:全球未來三年不會出現高通脹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4 月 27 日 
關鍵詞: 通脹壓力 全球需求 能源資源 發改委 全球產業 未來走勢 全球經濟 通脹率 消費品價格 農產品價格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全球未來三年不會出現高通脹

由于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充分競爭性,我國無法有效地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形成了“高價進、低價出”的局面,事實上造成我國承擔了很多全球通脹成本,是福利的損失。

產能過剩從本質上決定了全球未來不會出現高通脹

從通貨膨脹的本質看,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必然導致通貨膨脹,當前各國的流動性充裕,但是全球產能依然嚴重過剩,新增流動性和通脹率并不直接相關,因此未來出現高通脹的概率很小。

但是,首先,通貨膨脹最終要以各國消費品價格指數的變動來衡量,目前增加的流動性主要集中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各種類型的生產企業,對于居民而言,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居民,國際金融危機迫使其調整透支消費模式,對最終消費品的需求仍然比較低迷。其次,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產能過剩的問題充分暴露,危機嚴重的去年美國的工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0%,日本制造業的開工率不足65%。由于生產最終消費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長期形成的過剩產能難于在1—2年內迅速消化,即使全球需求再度高漲,閑置產能可以迅速啟用,很難形成過多貨幣追求過少商品的局面。最后,能源資源產品價格的回調更多的超跌之后的技術性調整,其價格的未來走勢最終要取決于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在全球需求尚未企穩的情況下,僅憑目前新增的流動性難于將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推向新高。

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入發展將消化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

危機前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和最終消費品價格走勢差別很大,2003—2007年能源類產品價格年均漲幅達到24.8%,而世界經濟卻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年均增長達到4.6%,年均通脹率為3.7%;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是消化能源資源產品價格上漲的最重要因素,全球化未來仍將繼續深入發展,在推動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同時也將繼續發揮對通脹的抑制作用,即經濟復蘇并不會和最終消費品價格上漲同步。

2003—2007年美國以金融創新和資產泡沫支撐的超前消費和透支消費創造了大量有效需求,加之能源資源產品價格的持續大幅上漲,本應在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較高的通脹。因此,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系講,“低通脹”的最終形成必然要求有正向的供給端因素,通過技術進步等方式來抵消需求高漲帶來的通脹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資本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提高了資本的使用效率,科技創新可以更便捷地擴散從而帶來技術進步,勞動力雖不能在全球自由流動,但卻可以通過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的方式參與全球分工,事實上增加了全球范圍內有效的勞動力供給。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上述正向的供給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危機前全球的通脹壓力。

當前貿易、投資和金融保護主義傾向的增強確實干擾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是各國普遍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資本的逐利性,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決定了各國經濟在各個層面上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因此,即使未來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也會被經濟全球化的繼續發展所抵消,不會對最終消費品價格構成顯著壓力。

產業轉移仍有空間和下游市場充分競爭決定了最終消費品價格將長期維持在低位

從全球產業轉移的空間看,雖然我國會逐步走出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出口產品價格長期趨于上升,但是這一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加之印度、越南等勞動力價格更為低廉的國家有相當強的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潛力,未來國際市場上最終消費品價格仍將維持在低位。2003—2007年,我國提供大量價格低廉的最終消費品是世界經濟能夠保持“低通脹”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客觀上,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約為1.2億,將在未來15年內基本轉移完畢,已經到了轉變主要依靠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的關鍵時期。在主觀上,危機前我國已經開始主動轉變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實施了出臺新《勞動合同法》、調整加工貿易限制與禁止類目錄和限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等多種政策措施,國際金融危機只是暫時打亂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未來形成合理的要素價格和增加出口的福利效應乃是大勢所趨。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升級調整,出口產品價格將趨于提高。

應當看到,我國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出口大量廉價最終消費品,是我國所處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決定的,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我國未來出口產品價格的提高會更多地來源于產品品質和產品層次的提高,印度、越南等國將憑借其勞動力價格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填補我國產業升級后留下的空白,從而保持低價最終消費品供給的連續性。印度、越南等國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2008年中國和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3315美元和1061美元。這種優勢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直接投資,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9年對240多家大型跨國企業所作的一份調查報告,在最受青睞的五個投資目的國中,我國排名第一,印度排名第三。隨著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這些國家必將更多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更好地發揮其非熟練勞動力的比較優勢。

最終消費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不同國家間、同一國家的不同企業間均存在競爭關系,導致在這個市場上供給方提價能力有限,單方提價必然受損。這一競爭格局不會因我國的產業升級以及印度、越南等國更多地進入該市場而改變,因此,如果供給可以保持連續的話,最終消費品價格將長期維持在低位。

農產品價格是通脹主要風險所在 

從投入產出關系看,能源資源產品和農產品雖同為初級產品,但與通脹率的關系截然不同,決定未來通脹風險主要來自農產品價格。能源資源產品絕大部分總產出作為其他行業的中間投入被消耗掉,以我國2002年投入產出表為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中間投入占總產出比重為95.8%,金屬礦采選業為97.9%,也就是說石油、鐵礦石價格上漲壓力絕大部分傳導至下游行業,而非直接到達最終消費品市場,因此也就有可能被供給端因素化解。對農產品而言,除了作為其他行業的中間投入外,其本身就是重要的最終消費品,2002年我國農業中間投入占總產出比重僅為57.2%,即農產品價格上漲會直接引起通脹率的提高。在2003—2007的5年間,我國2007年的通脹率為4.8%,其余年份均不足4%,而這一年恰恰是國際農產品價格提高最快的一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這一年谷物類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達到30.9%。

與其他最終消費品不同,農產品的供給具有脆弱性,易受到天氣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增加了未來通脹走勢的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傳統能源價格連年上漲,催生了對新能源的需求,進而加大了對農產品的需求,是2007年前后國際農產品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后,各國紛紛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投入,視其為未來經濟增長點加以重點培育,有可能再次催生農產品需求高漲,增加未來通脹風險。

消費品價格不會大幅上漲

一個基本結論是,在經濟復蘇過程中,最終消費品價格不會大幅上漲,全球通脹率將維持在低位。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使得全球經濟運行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能簡單地由上世紀70、80年代的經驗推出世界經濟將出現高通脹。通貨膨脹的表現是,耐用消費品價格的全面持續上漲,目前這一領域產能過剩;同時,即使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再度上漲,由于下游市場的充分競爭、全球化帶來的效率提高以及最終消費品供給可保持連續等因素,也不會對最終消費品價格構成顯著壓力。農產品價格雖有可能提高,但從實踐看,各國往往在核心通脹率中剔出農產品價格,其較少地作為政策取向的參照物。

全球通脹率維持在低位,在形式上是一種理想的結果。但是最終的通脹率是需求供給、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變動的結果,對于我國而言,2003—2007年“高增長、低通脹”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成本。我國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主要生產最終消費品,石油、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產品大量依靠進口,在能源資源產品價格連年上漲的同時,由于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充分競爭性,我國無法有效地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形成了“高價進、低價出”的局面,事實上造成我國承擔了很多全球通脹成本,是福利的損失。面臨原材料漲價的局面,我國生產最終消費品的行業不得不壓低成本,工人工資增長緩慢,進而影響到居民消費,事實上強化了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美國消費、東亞生產的模式短期難于根本改變,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如能源資源產品價格再度上漲,我國又將承擔很多通脹成本。

我國具有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主要承擔加工組裝環節,這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三年五載是難于根本改變的,因此,未來應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盡可能化解外來通脹壓力,短期長期相結合,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張哲人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

來源: 中國財經報

相關文章:
加息預期趨強 專家稱防通脹加劇是目前重要問題
印度加息抑制通脹 黃金上漲空間受限
印度再踩加息"油門"防通脹 瑞典加拿大按兵不動
印度央行上調利率25個基點 主要目的是控制通脹
發改委:收入分配不能空談 動刀壟斷工資 中國開始出現通脹苗頭
3月CPI微降但通脹壓力仍存 一季度消費額增近18%
豬肉下“神壇”:高增長低通脹下的兩大隱憂
穆迪:巴西下半年經濟過熱 應升息以控制通脹
圖片新聞:
中國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通車[組圖]
強沙塵暴襲甘肅新疆內蒙等地 局部能見度為零米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