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門檻”高 民資難進金融業
民資之路·金融業
最近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要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包括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被稱為“新36條”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呼之欲出。
專家表示,在我國金融領域,民間資本發揮著積極的補充作用。但由于金融行業“軟門檻”高,大多數民間資本仍處于灰色地帶。要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關鍵在于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規,使得民間資本合法化、陽光化、規范化。
數萬億元民間借貸“沒名分”
廣東粵寶是廣東省黃金市場的知名企業之一,其總經理甄偉剛介紹,每到年底公司便需要一大筆短期周轉資金,向銀行貸款往往需要抵押,而且銀行不愿做期限太短的貸款,最后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解決。
事實上,在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由于銀行門檻較高,中小企業一旦遭遇資金困難,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銀行,而是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因此十分活躍,而且規模龐大,據廣東省金融辦初步估計,廣東省民間資本超過1萬億元。
據在廣州民間借貸市場摸爬滾打了多年的沈先生介紹,除了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外,廣州地區的民間借貸還是以個人借貸為主。去年年底以來,由于銀行收緊信貸,市場資金緊張,民間借貸需求大增,導致目前廣州市民間借貸月息普遍超過3%,高的達到8%~10%。
地下運作導致利率畸高
沈先生表示,民間借貸利率之所以畸高,主要是由于其法律地位尚未明確,只能在灰色地帶游離,甚至進入地下運作,因此很多資金不愿進來,而且信息不透明導致無法比價。
去年開始,廣東省試點成立了一批小額貸款公司,為民間借貸開通了一條實現陽光化的道路。不過,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黎友煥教授表示,對于龐大的民間借貸市場來說,小額貸款公司不過是杯水車薪,而且,由于其作為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和再融資途徑未明確,目前絕大多數陷入無錢可貸的困境。
第三方支付牌照懸而不發
“小額支付結算”原本是大銀行瞧不起的一項小生意,然而,經過幾年來民營資本的精耕細作,該市場迅速積累起龐大的用戶群和現金流,但懸而不發的牌照問題一直是壓在這些民企心頭的一塊巨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張承惠表示,光是2009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總規模就將近2500億。目前國內從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公司有四五十家,規模最大的是支付寶,其用戶數已經突破3億。
與此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沉淀資金、洗錢、套現、沖擊實體貨幣體系等方面的問題也愈加突出。“其實支付寶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地位”。張承惠說,支付寶雖是一個商業平臺,卻又是一個邊緣性的金融公司。從監管層面講,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到了出臺相關管理辦法的時候。
第三方支付對民企的開放之路到底應該怎么走?如果政府傾向于只面向金融組織發放電子支付牌照,這無疑給像支付寶這樣的民企當頭一棒。有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指出,前期已有眾多民間公司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資金去培育市場,后來者不應當簡單地“摘桃子”。
現有障礙
民企很難獲取牌照
張承惠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在金融領域已有一些民間資本進入,比如農信社、地方城市銀行、基金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甚至一些大型保險企業。但她估計民間資本在我國金融業的比例僅約百分之十幾。
民間資本難以進入金融領域的癥結在哪些方面?張承惠說,最大的癥結在于“軟門檻”。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禁止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但政府有關部門的原則是不準入、不審批。比如銀行業務,政府基本不批給民營企業“牌照”。
她認為,考慮到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結束,加之我國金融業面臨初級發展階段,金融監管當局對民營資本進入暫時還會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法律法規嚴重滯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間資本在金融領域進行過不少嘗試,但似乎永遠繞不開“放開—風險暴露—收緊—進入地下操作”的怪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合作基金會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甄偉剛表示,之所以出現以上怪圈,關鍵在于法律法規嚴重滯后。一方面,市場剛開放時,大家看著有錢賺,往往一擁而上,操作不謹慎,不規范,容易導致風險。另一方面,法律法規嚴重滯后,導致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后難以規范,容易鉆空子,風險很大。
黎友煥表示,即使是小額貸款公司,目前的身份也并不明確,其主管部門是各級金融辦,而非金融監管部門,這意味著其目前定位還不是金融機構,以后怎樣發展還有待觀察。
建議:民資可從外圍金融業入手
金融業的高風險性和社會影響,決定了其對民間資本的開放步伐較其他實業要謹慎。
張承惠說,金融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改革會從此前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入手,如農村、中小企業、弱勢產業、新興產業等。
她建議,民營資本可選擇以下一些突破口,(1)控股一些小銀行和證券公司,(2)從外圍的金融服務業入手,包括保險代理、保險中介等。(3)從小規模業務開始,比如在信貸方面,銀行做批發,小額貸款公司可承接零售業務。 文/記者方利平、薛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