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研究員
“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溫家寶總理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對分配問題格外關心。在今年的“兩會”上,收入分配問題也是代表委員最為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對于如何分好“蛋糕”,專家學者們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近日,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研究員。
要扭轉工資總額占GDP比重不斷下降的局面
記者:這次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和政協常委會的工作報告都格外關注收入分配問題。作為研究勞動經濟方面的專家,您對目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狀況是怎樣看的?
宋曉梧:應當說,“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必然出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問題是,10%最富的人占有45%的財富,10%最窮的人只占有1.4%的財富,基尼系數高達0.45以上,肯定有失誤之處。對于目前的收入分配狀況,我認為,最需要引起重視的就是要扭轉工資總額占GDP比重不斷下降的局面。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17%、16%、12%。2000年后,這一比重略有上升,徘徊在12%~12.5%之間。再考慮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壟斷行業職工收入過高,與改革初期相比,可以斷定,普通職工的實際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了。在一些地方,勞動者的工資,尤其是農民工的工資曾出現過十幾年不增長的局面。這種狀況造成居民消費比重失衡,已經嚴重影響到宏觀經濟的投資與消費比例,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未來的長遠發展。中央正是看到了這種狀況,才強調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記者:對于這種工資總額占GDP比重不斷下降的趨勢,應該怎樣從理論上進行解釋?
宋曉梧:這是資本收益過分壓低勞動報酬的具體表現。因為生產要素掌握在資本所有者手里,可以通過契約形式將工人獲得的報酬壓低在下限。這種傾向如果不能得到抑制,勢必將普通勞動者的工資報酬壓到可能的最低。現在,我國資本過分壓榨勞動的情況已經比較嚴重。據報道,廣東外商投資企業半數以上工人收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62%的員工一周工作7天;山西煤礦礦主在京爭相購買豪宅,而一些地方則出現過包身工等等。其中,農民工工資問題是資本過分壓榨勞動的典型。全國農民工總人數約1.2億,在制造業、建筑業的從業人數分別戰到60%、80%。農民工資本來就低,最近20多年增長非常緩慢,還經常被大量拖欠,成了突出的社會問題。近期一些地方出現“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工比較效益過低的結果。在充分肯定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私營企業對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同時,必須正視企業中勞動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國有企業職工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相對好一些。但由于種種原因,為數不少的企業經營管理者獲得了與私人資本大致相同的權力,在分配方面,特別是在企業改制、改組過程中出現了相當嚴重的侵害或剝奪普通職工權益的事件。這也是資本收益壓低勞動報酬的類似表現。
關鍵是要增加普通勞動者的收入
記者:資本收益壓低勞動報酬其實是一個如何維護勞動權益的問題。對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最近,常修澤教授在《廣義產權論》一書中強調了勞權問題。他認為,繼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產權被確定后,應將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和管理者的管理產權納入產權范圍。上世紀90年代王玨教授也提出過“勞者有其股”的問題。賦予勞動者以產權,能否解決目前存在的資本收益過分壓低勞動報酬問題?
宋曉梧:這些探索都是很好的一家之言。據我所知,早在1962年,前輩經濟學家駱耕漠就提出過勞動力所有權的問題。其實,馬克思已經對勞動力的所有權問題進行過科學的分析。馬克思對勞動、勞動力、勞動者三個概念在經濟學上作了嚴格的區分。他認為,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腦力體力的總和,勞動力的所有權就在勞動者身上。工業化把勞動者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向雇主出售勞動力使用權。資本家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不是工人的勞動,更不是勞動者本人。勞動者是勞動力的所有者是很清楚的,否則勞動者無法和雇主達成勞動關系。在達成勞動關系前,勞動者是自由的,與奴隸或農奴完全不同。勞動力不等于勞動者,勞動力成為商品并不等于勞動者成為商品,勞動者享有法律規定的獨立平等地位。所以,勞動力的所有權問題從根本上說是清楚的。
記者:我理解常教授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主要是通過為勞動者增加一個“收益管道”。就是常教授所說的,(對于勞動者)不但應該給工資報酬,還應該給勞動產權的收益。
宋曉梧: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大企業,在支付給員工工資之外,也有為職工購買企業養老保險等的,還有所謂“分享工資理論”。似乎也可以說是為勞動者增加了工資外的“收益管道”。就我所知,少數大企業把增加職工福利收入作為吸引優秀人才的一個籌碼,還不是普遍的做法。
從現實情況看,賦予普通勞動者勞動產權面臨著兩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從理論上講,工資就是購買勞動力使用權的價格。從某種意義上講,雇主支付工資也是一種產權交易,勞動者拿到工資后把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交付企業管理者。二是賦予普通勞動以產權尚缺乏實現途徑。技術與管理作為稀缺資源,已經實現了按市場需求計價,比如說專利等等。而給普通勞動者產權,目前無論通過政府還是通過市場都還沒有找到超出工資福利之外的恰當實現方式。
現在的突出的問題,是勞動力價格本身就被壓低了,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下降。為什么不先解決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