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皖江城市帶區域規劃正式上升到國家區域戰略層面,我國布局區域經濟的步伐明顯加快。
2009年以來,從國家層面制定出臺的區域經濟政策呈現全面開花之勢。僅2009年一年批復的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數量就是過去三四年的總和,無論是出臺速度還是力度都是前所未有。
折射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精心布局
自2009年1月初,國務院正式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以來,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海西、江蘇沿海、關中-天水等10多個區域經濟規劃陸續獲批。
分析人士稱,根據已經批復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包括了以下經濟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北部灣、環渤海、海峽西岸、東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剛剛獲批的黃三角,我國新的區域經濟版圖逐漸成型。
與此同時,2009年,國務院還推出了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如深圳綜合配套改革方案、成渝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區、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等。
區域發展規劃密集出臺背后,折射出的是國家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精心布局和應對金融危機的重大舉措。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恩平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一方面,我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亟須解決區域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土地利用粗放、環境破壞等問題。比如,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存在著差距,南北也存在著差距,甚至在一個省區也不平衡,因此需要加強對區域發展的規劃和指導,通過區域規劃,增強發展規劃的可操作性。
區域政策培育經濟新增長極
近兩年來,國家加強了對區域發展的指導,主要包括促進區域發展的指導意見和促進區域發展的規劃兩種類型,這體現出中央對區域發展規劃加強的趨勢。區域政策已逐漸成宏觀調控的新手段,通過實施積極區域政策,將有利于培育經濟新增長極。
業內專家分析,從已獲批區域的發展潛力和政策力度來看,未來數年其經濟增速高于全國一至兩個百分點應無問題。在新的區域經濟版圖中,中西部等相對落后地區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認為,業已出臺的區域規劃中,沿海規劃占據大半,這主要緣于東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已經有數十年的時間,目前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同時,東部沿海還面臨空間布局優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加快改革和開放的現實要求,而這些也是沿海地區實現率先發展的新內涵。
對此,李恩平認為,國家的整體區域規劃戰略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城市群和城市帶的形成,進而帶動以中心城市為主導的城市化。
業內人士指出,從產業發展角度看,國家一系列區域規劃的推出結構升級帶動意義明顯,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其中,珠三角發展規劃就提出,爭取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
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待發揮
繼續選擇部分重點地區開展區域規劃工作將是2010年地區經濟工作要著重抓好的八項工作之一。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曾在2009年底表示,下一階段地區經濟工作的一大思路是,圍繞重點地區開發開放,繼續組織編制重點地區區域規劃和政策文件,使區域空間開發格局更加系統和完善。
2006年以來,國家出臺的區域規劃和政策近30個,如此多的區域規劃出爐,既有地方積極推動的作用,也有中央從區域發展大局的全局性考量,很大程度上是中央與地方合力的結果。而未來區域規劃在實施層面能否取得既定效果,也在于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能否得到發揮。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高國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區域發展規劃的出臺,只是釋放出一個信號,以提振地方的信心,但更大的挑戰在于區域規劃出臺之后,即能否真正聚集人才、技術和資金,打造新增長點。
“在政策設計、項目儲備和專項規劃等方面,中央和地方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后續的配套政策,不僅要做到虛實結合,逐步推進,而且還要在體制和機制上進行創新,提升競爭力。”高國立說。
隨著區域規劃的陸續出臺,針對規劃內容,涉及到的各省份已經緊鑼密鼓地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促和指導。但專家同時提醒,盡管區域規劃“熱度”再次上升,但更多的區域規劃仍然停留在紙面上,能否在實際操作中發揮人們期待的作用,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各地區經濟水平也有高有低,如何通過這一輪調整布局,實現均衡發展值得關注和期待。(記者 李佳鵬 陳偉)
(責任編輯:劉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