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有平抑油價的手段?
前面我們在黑龍江的調查發現,推動這輪食用油價格上漲的并不是成本上升,而是一些企業人為操縱的結果。它們只不過是拿成本上升做幌子,獲取更大的利潤。這正是國內大豆市場被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后造成的結果。幾大國際糧油巨頭早年間借著低價大豆,在國內攻城掠地,掌握了大部分市場資源。它們是怎么實現這一步步計劃?我們有沒有平抑油價的手段?來聽聽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和社科院經濟專家李國祥的觀點。
漲副是否合理?采訪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和社科院經濟專家李國祥。
社科院經濟專家李國祥:“價格上漲應該是缺乏支撐的。”
李國祥,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他告訴我們,盡管由于天氣原因,今年國內大豆出現大幅度減產,豆油漲價在他的預料之中,但是他認為部分企業漲價6%——15%,理由并不充分。
李國祥:“大豆油價格該不該漲,我們應看整個世界的大豆,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今年我們世界的大豆供給增長是16%,是大幅度增長。”
記者注意到,據總部設在德國漢堡的行業期刊【油世界】發布的報告預計,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產量為2.332億噸,低于早先預測的2.344億噸,但仍高于上年的大豆實際產量2.22億噸。
記者:“聽起來很奇怪,為什么全世界的大豆產量在提高,但是中國的大豆油價格卻漲了?”
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周冠華:“國內食用植物油對外依存度很高,60%都要依靠進口。”
周冠華,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他告訴我們,對進口大豆的高依賴,導致中國在大豆的定價方面早已經失去了發言資格。目前掌握全球糧食運銷的是4家跨國公司,分別是ADM,邦吉、嘉吉,以及路易達孚,在業內被稱作四大糧商。
周冠華:“國際大量上,從南美,或者從美國,他們是一個大產業鏈,從生產到收購到港口運輸,一直到中國的定價的話語權也以他們為主。”
四大糧商進軍中國市場后,迅速發展壯大。ADM公司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投資組建了益海嘉里集團,在國內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已經高達38家,還參股了魯花等國內著名的糧油加工企業,堪稱全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目前,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被跨國糧商或控股或參股,已經形成了4大糧商控股或參股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記者注意到,此次盡管食用油全面提價,但是,漲價幅度較高也是最早開始漲價的金龍魚等品種,正是四大糧商旗下或者是控股的品牌。
周冠華:“整個食用油比十一月末長了1.3,1.2和1.3, 金龍油上調了6-6.5,福臨門上漲了20——15,這是小包裝。”
記者:“為什么這幾個品種比別的油品漲價大?”
周冠華:“像金龍魚福臨門他們占市場份額是比較大的,小包裝市場應該占到60%左右,他們占的份額確實非產高,誰掌握著油料資源,誰就掌握定價權。”
食用油漲價,生產企業給出的理由是原料成本推動。李國祥分析,本面上看,原料漲價,確實導致加工環節利潤減少,但從跨國糧商的經營模式來看,它們控制著從生產到加工的全部環節,加工環節減少的利潤,其實早在流通環節就已經落入跨國糧商的口袋。實際上,跨國糧商進行全球糧食產業鏈整合,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微薄的加工利潤,而是看中了大豆貿易中更可觀的收益。
李國祥:“每一輪價格大幅度上漲,最大的獲益者是經營商,榨油這一塊應該來說它的利潤不會很高,主要是貿易這一塊,那是屬于超額利潤,一般的利潤10%就不錯了,那他們又能到30%,40%,50% ,那就很可觀了。”
周冠華:“是不是暴利不好去評價,但是利潤一定很豐厚,賠本的生意他們不會做。”
隨著跨國資本對國內市場的掌控,國儲糧在食用油領域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2007年,在跨國糧商的操控下,國內食用油價格猛漲,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后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一家跨國糧商的倉庫。
記者:“為什么以往的調控效果不理想?”
周冠華:“國家要掌握一定量的儲備,在必要的時候調控的時候,就有物質基礎。前些年,我們手中的資源確實很少。”
記者:“這一次調控,作為糧食主管部門,您有壓力嗎?”
周冠華:“我們已經做好了隨時競價銷售大豆,油菜籽包括菜籽油的這種準備。能保證試產供應,穩定市場價格,這個我們很有信心。”
半小時觀察:
在全球大豆增產的年份里,我們卻要吃著越來越貴的食用油,這樣的反常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在一個市場里失去核心競爭力,喪失話語權到底意味著什么?其實,類似這樣的尷尬景象,近些年我們看到還有不少。明明我們是國際鐵礦石市場最大的買家,但即使在全球經濟陷入危機、鋼鐵業衰退的時候,我們在礦石價格談判中仍然處處被動,受制于人,無力撼動幾家礦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明明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和生產大國,但卻沒有一家真正全球化的國產汽車品牌,絕大部分份額還是被幾家國際汽車巨頭瓜分,中國的消費者只能花著比國際上高得多的價格買車,以支付國際巨頭的技術轉讓費。這些反常說明,我們這個經濟大國在某些方面還不夠強大,當我們習慣了殺價競爭的時候,也應該多想想怎么才能把漲價競爭也變成擅長的殺手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