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5167億元的新增信貸數量出乎市場的預料外,9月份信貸數據仍有許多亮點可陳,比如消費信貸的快速增長、中小銀行信貸投放規模的上升、中長期貸款比重的增加。透過這三個亮點,我們似可一窺經過國際經濟危機洗禮的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變化。
首先,消費信貸大幅增長,擴大內需政策開始見效。
據測算,9月非金融企業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增加約4000億元,居民戶的中長期貸款增加約2000億元。
居民戶的中長期貸款的一個重要去向就是按揭購房。
9月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近30%,說明企業未來經營趨于活躍,這驗證了經濟轉好的預期。M1作為反映經濟景氣的變量,人為控制因素較小,這反映出當前經濟內生增長的活躍。
經濟回暖進一步確立增強了企業對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由此導致居民的收入穩定增長,繼而居民在樓市消費方面的熱情持續高漲,將進一步增強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動力。
其次,中小銀行信貸投放規模“上量”,中小企業流動資金“補給線”打通。
根據央行的數據計算,9月國有四大行新增人民幣信貸約為1100多億元,為年內這四大行新增貸款總量的單月新低。不僅如此,包括交行、招行、民生、浦發在內的13家股份制銀行9月新增信貸也銳減,僅為150多億元。而8月這13家銀行人民幣信貸新增了約700億元。
因此,國有大行、主要股份制銀行9月信貸新增量總共僅為1250多億元,剩余的約4000億元人民幣信貸則來自其他銀行(暫且把它們稱為中小銀行)。例如政策性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甚至外資行等。
上述中小銀行4000億元的信貸會投向哪里?毋庸置疑,肯定不會是國內的大型基建項目。那么,其一個主要出路是投向中小企業。
談到中小企業,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度數據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今年三季度小型企業企業家信心指數持續三個季度位于不景氣區間,三季度重新回升至臨界值之上;集體企業景氣指數為105.3,回升至景氣區間。
中小企業的復蘇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第三,中長期貸款強勁增長,顯示銀行信貸繼續流向實體經濟。
9月信貸超預期的原因可能是商業銀行季度末沖指標,但應更關注當月中長期貸款的增量,這部分貸款增長多說明貸款質量相對較高。
從今年前九個月信貸投放的趨勢看,國家大型基建項目基本都是由國內主要的大型商業銀行提供。這與上述的中小銀行放貸投向形成了鮮明的指向:大型銀行信貸投向大項目,中小銀行將注意力放在了中小企業和地方基建項目上。
在9月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約6000億。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繼續向中長期貸款傾斜,這可以看做是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旺盛。如果考慮到當月票據融資減少量高達3500億元,表明實際貸款增長更為強勁,而銀行信貸繼續流向實體經濟的趨勢也越明顯。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上海合作組織工商論壇上對中國經濟的判斷已經非常肯定。他稱,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已經取得積極成效,投資保持增長,消費需求趨旺,經濟增長回升,社會就業穩定,經濟形勢逐季趨好。
國內外各機構的預測也顯示,今年中國GDP可輕松實現8%的既定增長目標。
可以確信,9月份的信貸數據透出的積極信號肯定會不止上述三個,更詳細的闡釋會在國家統計局隨后公布的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中變得更加明朗。(閻 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