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小行業收入差距的最好方式則是打破壟斷。誠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稱,要縮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把腐敗治住、使壟斷行業實現市場化
我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更多的動作已經箭在弦上,其中之一就是解決廣為社會詬病的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問題。據相關權威人士透露,目前發改委正就“關于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諸項改革可能于今年內陸續出臺。權威人士對記者表示,建議提高壟斷行業利潤上繳國家的比例,使得其行業從業人員收入維持在高于社會平均收入的合理比例之上。
毋庸諱言,壟斷行業的高收入、高福利,是一道突兀而冷酷的不公符號。數字顯示,有的壟斷行業職工的收入比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超出4倍到10倍之多。而且,行業收入差距仍有擴大趨勢,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曾表示,我國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已超過4.88倍,并呈現出進一步拉大的趨勢,而國際上公認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提高壟斷行業上繳利潤,庶幾是紓解民怨、平衡行業收入差距的一大舉措。
同時,提高壟斷行業上繳利潤,名正言順。因為當下,壟斷行業上繳給國家的利潤,并不能讓國民滿意,按照坊間的說法即是“央企吃肉,社會喝粥”。具體而言,一些壟斷企業憑借國家的優厚政策和雄厚資金,賺得盆滿缽溢,但并未真正回饋和反哺社會,與壟斷行業人員富得流油相比,一般企業的員工收入菲薄,可謂相形見絀。據悉,自1994年分稅制度改革以來,國有企業長達13年不上繳利潤。直到2007年,國家推出《央企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國企只上繳稅收不上繳紅利的時代才成為歷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壟斷性國企上交給國家的利潤是封了頂的,即10%。與國際上一些國家相比,利潤上繳比例最高10%委實過于寬厚,以至有人戲稱國家是“仁慈的君主”。據報道,新加坡國有企業分紅主要考慮現金流(即折舊前盈利),分紅水平高的達到盈利的80%-90%,一般為盈利的1/3至2/3。而且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國有企業要將利潤轉給財政部門,由財政部門進行支配,或用于公共支出,或用于返還企業,而不是像我們的國企那樣直接“扣留”。
綜上所述,提高壟斷行業上繳利潤,師出有名,并且只是一次遲到的矯正而已。但即便如此,仍讓人擔憂,即提高壟斷行業上繳利潤了,會不會出現羊毛出在牛身上的局面。正如有網友追問,增加上繳利潤的結果就是加重消費者負擔,增加上繳利潤看起來是降低壟斷行業收入,但是增加收入的欲望會通過提高價格等手段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
這種擔憂絕非虛妄之談。揆諸一些壟斷行業的邏輯沖動,它們的確擅長轉嫁壓力。比如動輒號稱虧損,但實際上這是矯情,是意圖轉移視線而已,最簡單的佐證是,為何企業虧損了員工的待遇還普遍那么高?尤其讓人不滿的是,壟斷企業善于玩“堤外損失堤內補”的游戲,即便明明沒有損失,也動輒哭窮,為公共用品提價造勢。綜觀這些“前科”,不能不讓人擔心壟斷行業“故伎”重施。因此,公眾最擔心的就是利潤上繳了,但羊毛沒有出在羊身上,而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其實,從另外一方面看,相對于企業行業的收入標準,壟斷行業收入當然偏高、畸高,但放眼世界,再從員工收入占企業利潤以及國家GDP的比例看,壟斷行業收入并非高得嚇人。換言之,不是壟斷行業收入高,而是其他行業收入太低了。改革的目標應該是雙贏,一方面使其他行業人員收入提高,追趕到壟斷行業的收入,另一方面則適當調整壟斷行業收入,使其維持到合理水平。
當然,縮小行業收入差距的最好方式則是打破壟斷。誠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稱,要縮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就是把腐敗治住、使壟斷行業實現市場化。換言之,使其他行業收入也上去的最佳途徑,是建立起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其他行業的收入也提高上去。此外,則要建立相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秩序。惟有如此,壟斷行業的收入才不能這么畸高,即便高一點也會讓人心平氣和。王石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