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雖然產能過剩,但讓一些風機生產企業感到安慰的是,內蒙、新疆、甘肅、沿海各省市還在不斷的建設新的風力發電場,原有的2020年3000萬千瓦的規劃也可能修改,因此市場未來還有大量的需求。 但李俊峰卻告訴記者,前景未必樂觀。
李俊峰:“比方說能源局,劉淇局長已經說過,可能到2020年我們要搞到1億到1.5億千瓦,就說在這個基礎上,相當于原來目標的5倍,即使這樣的話,從2010年開始,我們每年搞1000萬千瓦,就是1億千瓦十年,再加上我們3000萬千瓦,就(2010年)實現的3000萬千瓦就1.3億千瓦了,所以說我們將來的制造能力大體上就是每年1000萬千瓦到1500萬千瓦,如果是再做得更多的產能,比方說要做到2千,3千萬千瓦的時候,就必須出口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要警惕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的結果勢必導致惡性競爭,現成的教訓就是我們的電視機行業,產能過剩讓一臺電視機只能賺幾元錢,我們的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的風機企業正面臨類似的危機。
好像是一夜春風,天亮的時候,中國大地上呼啦啦冒出了七八十家生產風機的企業,讓人納悶的是,絕大多數企業之前并沒有做過風力發電機,也不掌握風力發電機的生產技術。那么,他們是靠什么來生產技術含量很高的風機呢?
沈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凌宇:“中國大部分的企業都是買圖紙的,中國可以現在有80家企業里,應該有70多家都是買的圖紙。”
中國大力發展風電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內大批企業也唯恐落后,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因為在市場競爭初期,能夠拿到更高的市場份額,將有利于遏制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利益。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不掌握風電主機技術的企業只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到國外去買技術,迅速實現生產。那么,買一套圖紙要花多少錢呢?
閆凌宇:“這個看你具體怎么談了,這不一樣的,我說四五千萬,是一般在中國區域銷售,你要是出口的話那就是另談了,很多都是一張圖紙賣了幾家,我們國內很多企業都是這樣的,幾家企業買的都是一張圖紙,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李大華也告訴記者,幾十家企業分別花幾千萬到國外購買圖紙,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后,他們還要承受一系列苛刻的條件。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他的圖紙買來以后,他需要交錢,然后他們還有合約,每生產出一臺來要給對方多少多少錢,第三他的產品是不允許出口的,第四他是不可以隨意改動的,未經授權,它的圖紙是不可以隨意改動的。”
風力發電機雖然是高科技產品,生產卻很容易,整個過程很像當年組裝DVD,買來圖紙、和風電場簽訂供貨合同后,把四處采購的發電機、變速箱、主軸、控制系統、槳葉等配件裝在一起,就成了一臺臺能夠賺取利潤的風力發電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風機制造廠,你可以去看一下,它就一個大的組裝車間,它需要一定的測試裝備,它需要設計,它不需要那么多的投資。”
大批企業通過買圖紙、組裝風力發電機賺到了巨額的財富,但是,這種方式生產出來的風力發電機,真的適合中國嗎?
李大華:“你比如說耐高溫、耐高寒,像風沙地區,像內蒙寧夏風沙地區,如何增加這個防護罩,如果防沙塵,如果使在低溫情況下還能保證很好的運行,像我們這種(擁有自主技術),隨時我們都可以不斷的優化,根據客戶的需求,不斷的優化,不斷的改進我們的設計,而你買來東西,那是絕對是不行的,你不可以改動任何一點東西。”
記者:“為什么不讓改動呢?”
李大華:“他要保護他的知識產權,產權是他的嗎。”
然而,在追求利潤的沖動下,大批的企業不管圖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撒出大把鈔票迅速換回圖紙,甚至有的企業都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
閆凌宇:“關鍵就是說,這些圖紙沒有得到廣大應用,比如說我們國內有個企業,它機型在國外只裝了幾臺機器,然后圖紙就買回來,然后在中國就大面積的安裝,這樣實際上是不太。”
記者:“把中國當了實驗品?”
閆凌宇:“他不管你實不實驗,這一個愿打一個愿捱。”
閆凌宇告訴記者,在缺乏整機制造基礎的情況下,大批企業涌進風力發電機制造行業,很難說是福還是禍,因為國外失敗的案例并不是沒有。
閆凌宇:“曾經有一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制造商叫NEG Micon,他就是因為齒輪箱,他為全球的所有的風力發電機組都換了一次齒輪箱,這家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制造商破產了。”
大批企業買來圖紙后,很短時間就開始大規模生產,并且簽下巨額訂單,這也導致目前一些國產兆瓦級風機已經出現問題,達不到標準,返修率很高。而采訪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福所長李俊峰也告訴記者,目前,國內風機的質量并沒有經過嚴格的測試。
李俊峰:“一般的風機就說要有必須要有三年的運行經驗,才能投放市場,我們國內原來放寬了,按照這種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們幾乎所有企業都沒法風機了,我們為了促進國產化的時候就說放寬了這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