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評價工作,于2001年底結束,發布于2002年1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中。
第二屆評價工作,于2002年12月結束,發布于2002年12月, 《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中。
第三屆評價工作,于2003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3年11月, 《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中。
第四屆評價工作,于2004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4年11月, 《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中。
第五屆評價工作,于2005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5年12月, 《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5卷)》中。
第六屆評價工作,于2006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6年12月,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道,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6-2007卷)》中。
第七屆評價工作,于2007年7月結束,發布于2007年8月召開的“2007年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道,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6-2007卷)》中。
第八屆評價工作,于2008年7月結束,發布于2008年7月召開的“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道,評價結果將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中。
第九屆評價工作,于2009年7月結束,發布于2009年7月召開的“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道,評價結果將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中。
全國所有縣(市)評價結果可以瀏覽中國縣域經濟網。
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中郡指數,即縣經指數,是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及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指數。R后的數字為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位數;T后的數字為在該年度評價中,參加評價的全國縣域經濟單位總數。參加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總數為2001個。
競爭力動態,是指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排位在本屆和上屆評價中的動態變化情況。競爭力動態分上升、相對穩定、注意等三種情況。
競爭力等級,是指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的強弱等級。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等級由強到弱分十個等級,即由A級到J級。
三、地區相對富裕程度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坐標,以人均數為核心指標,考察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務、經濟發展和財政調控能力等,體現了“以人為本”、“強國富民”和“統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地區相對富裕程度是區域統籌發展的基本尺度,根據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的等級和類型,地區具有不同的統籌導向。
1、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等級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分A+級、A級、A-級、B級等四級,各級規范:
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發達地區
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地區
A-級:100-75 ,全國中等偏下地區
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后地區
A級和A-級為全國中等水平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