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報道:
“訂單門”背后的高鐵熱
“其實還是晚了一點,應該再早點,但目前速度快,規模大,各地都開工建設,已經有十幾條在建。”3月30日,楊浩教授認為,高鐵建設熱潮還是來晚了些。
近20年來,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推動高速鐵路建設,并作出了不斷的努力。早在1990年,修建京滬高速鐵路的相關可行性研究就被提上日程,但當時專家意見分歧很大,“緩建派”和“急建派”爭論不斷。
直到1994年底,原國家計委、經貿委、科委、體改委和鐵道部組成“京滬高速鐵路建設前期重大經濟技術問題研究課題組”進行論證,給出《京滬高速鐵路重大技術經濟問題前期研究報告》,主張京滬高速越早建越有利。
1999年8月,在選擇輪軌技術還是磁懸浮的爭論塵埃落定以后,我國高鐵進入實驗階段,秦皇島至沈陽時速為200公里的高速鐵路開工。隨后,2005年京津高速鐵路開工,去年,這條一段時速可達到350公里的高鐵,已經正式投入運營。
“2004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通過,給高速鐵路發展提供了發展戰略。”3月29日,同濟大學副校長、教授楊東援表示,這是我國高鐵建設的一個重要文件。
據公開資料,去年,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曾作過細節調整,高鐵規劃里程由12000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隨后,我國高速鐵路建設掀起高潮。
“從發展高鐵的本意上講,還是要解決運輸緊張的問題,目前貨運只能滿足40%,一半都不到,客運也是一樣。”楊浩教授認為,在中國不具備像美國一樣發展航空運輸網條件的實際情況下,高鐵成為合適的選擇。
“過去情況看客貨混運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奔馳后面一輛牛車,快不起來,交通不適應高速交流的要求,所以通過建設高鐵改變大結構,客運達到高速鐵路標準,建立大區域交通重要體系。”3月30日,楊東援對時代周報說。
除了要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以及實現客貨分流等鐵路運輸規劃以外,近年國家加大高鐵建設的重要原因還是應對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爆發以后,減小對國內經濟的沖擊、拉動內需,也明顯是掀起大規模高速鐵路建設熱潮的原因。”參與京滬鐵路建設的業內人士說,“不少項目按照規劃還輪不到,但現在提前了。”
高鐵熱潮中需要冷靜
依據新調整的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截止2009年2月,在國家已批準的建設項目中,新建鐵路里程達2.3萬公里,投資規模超過2萬億元。
2008年底,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中提到,今后3年,我國鐵路投資將達3.5萬億元。
據資料,除了部分為煤運通道和西部資源開發性鐵路以外,投資主要用于高速鐵路的修建。
未來3-5年,2004年規劃中的幾條客運專線,都將全線開通。
楊東援等專家表示,上世紀末,“緩建派”提出的“如果急上超大型項目會加劇財政、金融危險。而且,國外新建高速鐵路虧損多、盈利少”等觀點,已經不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
針對巨額投資問題,業內專家認為,從長遠上考慮是劃算的。
“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建設能拉動經濟全面發展,如原材料、機械、電力、建材、計算機、知識和勞動力等,經濟發展靠修路來帶動,因此不能看經濟利益,要全局、長遠地看。”專家楊浩說。
一個例子,僅京滬高鐵,目前平均每天要消耗1萬噸鋼筋、3.5萬噸水泥、11萬立方米混凝土,按照鐵路投資與相關產業1:10的帶動比例,對沿線的地方經濟能產生明顯的拉動作用。
“能更有效地串聯發達地區,如山東、長三角、北京周邊等,起經濟推動作用,擴大運量,時間縮短,服務能力和水平都會有顯著提高。”楊東援分析大規模高鐵建成以后的直接影響。
“客運不僅是企業行為,而且具有社會公益性,交通使生活便利,有社會效益,不止是客票的經濟效益,要宏觀看,不是一個部門的決策,而是國家決策。”楊浩說,高鐵投資回報,不能簡單地看營運收入。
在楊浩等專家眼里,大規模的高鐵修建熱潮以后,節能、環保的高速鐵路將成為地面區域中長距離運輸的主要拓展方式。
“客運專線,尤其是城際鐵路,并不是速度越高越好,還有個軌道運行的銜接問題。”楊東援認為,這是目前高鐵熱應該關注的問題。
楊東援認為,雖然有了運量、速度,但要注意與城市、城際、郊區、城市內部的交通的銜接,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高鐵是點到點,而不是面,注意與其他交通方式的連接,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目前高鐵發展很快,但要注意,服務對象,水平,市場,定位,這些都要真正實現,有時候沒時間仔細想,但不去想會犯錯誤。”3月30日,楊東援表示,“高鐵熱潮中需要保持冷靜。”(時代周報感謝本報記者趙卓、實習生洪聿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