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股市又熱鬧起來。隨著行情的興起,各種借題發揮的炒作之聲又不絕于耳。股市中,到處彌漫的投機心理,常常與急功近利的忽悠言辭攪和在一起。雖然市聲嘈雜,但真正理性冷靜、有參考價值的分析并不多。比如,對產業調整振興計劃的解讀,就與短炒行情扣得很緊。
而正在陸續出臺的中國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計劃,就是這幾天的短炒行情所能概括得了的嗎?當然不是。從去年11月推出刺激經濟的“十大措施”,到現在正在陸續出臺的“振興計劃”,這中間的變化有什么特殊原因和內在關系?這些政策措施與中國經濟在下一個30年的發展,以及與未來的經濟布局、產業布局又有什么關系?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首先來看最近3個多月,宏觀經濟政策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去年11月9日,國務院部署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措施”。從那時起,到今年1月14日推出汽車、鋼鐵等重點行業首份調整振興計劃。這中間還有去年12月3日出臺的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九條”政策等。中國的經濟政策,從來沒有像最近這幾個月,作如此綿密、全方位的調整。
這種國家經濟政策的大幅度剛性調整,是罕見的,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其非常之處就在于,中國經濟短期內正面臨著內外兩股寒流的巨大沖擊。外部寒流,主要是爆發于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危機正在引發包括發達經濟體在內的大面積經濟衰退。外部需求的急劇萎縮,對外向型程度日益升高的中國經濟無疑是當頭一棒。而這種萎縮,在短期內又是無法逆轉的。
再從內部看,受發達經濟體大面積衰退影響,那些曾經是中國經濟生力軍之一的外向型企業,不僅當即陷入了經營困境,也造成了大批產業工人的失業,使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失去了飯碗。進一步分析,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直接造成了三大突發性問題:一是失業人群驟增,二是企業業績驟降,三是庫存結構驟壞。
在這種情況下,推出什么措施才能挽狂瀾于即倒呢?不僅如此,不僅要解決當前問題,對中國來說,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目前正進入路徑選擇的新十字路口,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構造什么樣的經濟結構,特別是如何化解貧富差距,根治城鄉“二元結構”的頑癥,也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需要在一系列政策措施上體現出來。綜合這些因素,要推出既解決當前問題,又兼顧中長期發展的措施,難度是非常高的。
仔細分析從刺激經濟的“十大措施”,到正在出臺的產業“振興計劃”,有一條主線正變得日益明晰,這就是中國正試圖順勢而為,將這場金融危機的破壞力,轉化為對既有發展模式進行剛性調整的作用力,將擴大內需,提升國內消費層級,布局新的產業結構,平衡對外經貿關系,部署國際經濟新戰略,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取向。
這條主線,從哪里能夠得到證明?首先來看一個細節,在這次重點行業調整振興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調整”。在振興計劃中,特別強調“調整”。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虛詞”,而是對影響國民經濟的重點行業,在以往的發展基礎上,需要進行一次從全局出發通盤加以考慮的大梳理。
前30年,中國經濟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外需。現在要把重點放在內需上,不研究國內的消費需求,面向國內城鄉居民組織生產,顯然是不合適的。同時,在世界經濟發生大改變的背景下,中國的外需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經濟安全考慮,還是從持續穩定發展考慮,進行一次跨部門、跨行業的全面調整將是既有必要的,也難以避免的。
而從已經披露的鋼鐵、汽車、紡織、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的調整振興計劃看,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兩個著眼點,一是面向當前,如何有效應對眼前的經濟問題。主要是就業壓力、業績壓力、庫存壓力,扭轉經濟偏冷趨勢,使經濟走上正常增長的軌道;二是面向將來,為下一步發展創造持久的內需條件。如,相關計劃特別強調對農村市場的培育,對消費升級的支持,對自主創新、全面提升競爭力的扶助。
同時,在著力點上,相關行業的調整振興計劃不遺余力地調動了包括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等財政與金融支持手段。對企業來說,這些直接影響其經營績效的具體措施,無疑將改善其經營環境,加速企業的調整振興步伐。
由此觀察,正在陸續出臺的重點行業調整振興計劃,一則要解當前的燃眉之急,二則正顯示出中國經濟新一輪布局的朦朧輪廓。由于相關計劃還在推出過程中,這中間的含義,有待跟蹤研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特別是既有的估值體系,勢必要受到持續影響,這也是值得投資人關注的焦點。(亞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