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好的制度依靠的不是政府的經濟反哺,而是制度保障的經濟自由、產權自由和流動自由等。盤活資產,讓更多的要素流動起來。因此,關鍵的問題是建立在私人產權基礎上的自由契約。由于目前土地制度中的產權模糊,農民不敢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也不能將土地以抵押等方式融資,從而大大限制了土地的收益。土地資本化是為了增加土地的流動性,這種流動性形成農村和農業的資本積累,就是希望以權證的方式虛擬土地使用權未來收入預期的貼現值, 使其可以在交易市場上獲得強流動性,產生土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事實上,無論是農民承包的耕地入股、農民宅基地的置換,還是農民以承包地、宅基地(包括上面的房屋)作為貸款的抵押物,都是從土地資源賦權制度入手,使城鄉資源在流動整合中,成為農村創業型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長的源泉。因此,以土地資本化為資源匯聚點,圍繞金融支持和產業支持,將形成新的、具有發展意義的農村創業型經濟增長點,真正實現了從“藏富于民”向“創富于民”轉變。
第一,探索建立區域性的“農村土地銀行”。土地資本化的實現方式是,農民在土地上的權益可以以權證形式被交易,或者可以在金融機構取得抵押、入股、融資,為農民創業提供內在的資本性融資渠道。此外,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是農村金融服務嚴重滯后,而可流轉權的確立,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流轉和抵押,無疑會有力推進農村金融及農村土地的資本化與市場化,為下一步農民使用土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融資,建立農村土地銀行奠定了基礎。“農村土地銀行”應該以政府出面組織,把某一區域農民的承包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及“拆院并院”之后的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分類整合,“零存整貸”,加快農地流轉,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形成。 同時與土地銀行的業務發展相關和相匹配,需要在農業的生產、加工、物流、營銷這樣的價值鏈上,政府引導組建一系列專業化合作性形態的集體經濟組織。比如,各種形式的生產合作社(包括加工合作性、農產品物流合作社、市場營銷合作社、農資合作社等)。
第二,圍繞培育主導產業和優勢項目,把握產業效益,著力發展高效特色產業;建立健全服務平臺,加強組織引導,通過典型帶動發展產業,采取委托流轉實現土地流轉雙方對接;創新利益鏈接機制,著力推行“農戶土地入股建產業 、業主統一經營管理、農戶分戶實施并聯產聯效計酬”模式,大力提高流轉雙方效益;采取法定的轉包、出租、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方式進行,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打破行政地域限制;通過土地流轉中介組織,打破隊界、村界甚至鎮界,形成規模基地,發展規模經營。
“人們往往高估5年內的變化,但低估10年內的變化” 。相信,“新土改”推動下的土地資本化紅利的開啟,將同30年前的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一樣,激發連鎖式的制度變遷,為中國經濟下一個黃金30發展釋放出更大的活力空間。(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