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就業政策:
以創業促進就業
第三季度以來,企業用工需求出現明顯下滑,農民工返鄉正逐漸增加;預計2009年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就業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就業矛盾如果進一步惡化,不僅對經濟發展不利,而且將對社會穩定產生深刻影響。創業是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業,它不僅能解決勞動者的自身就業,還能通過帶動就業產生倍增效應。
首先,完善創業促進就業機制。從鼓勵勞動者創業出發,政府要在稅費征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并加快制定面向全體城鄉創業者的優惠政策,擴大幫扶創業范圍。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對登記個體經營(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自籌資金不足的,給予小額貸款及貼息;盡快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自主創業和不斷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必須加強創業技能培訓,這是勞動者掌握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和創業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應盡快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訓適應市場,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要進一步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將創業服務工作延伸到農村鄉鎮。創業培訓是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要面向全體勞動者開展培訓,在促進勞動者創業能力提高的同時,將就業觀念教育培訓貫穿于創業培訓的始終,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或創業就業。
最后,進一步整合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提高創業實訓質量。多方吸納社會資本,為缺乏經驗和資本的創業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降低創業風險。繼續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創業實訓和孵化基地的引領作用,在創業資金、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政策法規等方面為創業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九、區域政策: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盡管近兩年來,中西部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是相對于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抗風險能力較弱,應對經濟社會矛盾回旋余地較小,金融危機造成的沖擊可能會更大。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政策和區域政策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制定實施宏觀調控和區域政策時,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
首先,加強對重點地區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綜合運用區域政策、區域規劃、區域立法三大杠桿,推進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重視對區域產業集聚的扶持與調控,培育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重點推進促進中部崛起規劃,制訂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
其次,繼續做好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推動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間開發結構。加強區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進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發展格局。提出促進異地聯合興辦開發區和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政策建議,促進區域間產業有序轉移。在繼續關注老工業區、落后地區就業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重視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堅持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十、經濟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內需擴大的政策和制度障礙
我國經濟改革將圍繞“擴大內需”這個重點,以“增收、減負、調結構”為主線,清理投資、消費、外貿、民生等領域不利于內需擴大的政策障礙,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從制度上保障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推進經濟結構優化。改革將力爭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首先,從2009年元旦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以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鼓勵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測算,明年實施該項改革增減相抵后將減輕企業稅負共約1233億元。
其次,加快改革醫療衛生及文化教育體制。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織好改革試點,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抓緊出臺各項具體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第三,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辦事效率。研究制定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框架、階段任務和實施步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科學劃分政府機構的職責,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提高辦事效率。強化行政問責制度,積極推動事業單位改革試點。
第四,進一步推進財稅、投資體制改革。調整和規范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權劃分,健全中央和省級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財政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抓緊制定出臺政府投資管理條例,建立政府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國有保險公司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創業投資基金相關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場化的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統籌協調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市場發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最后,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實用好國有資本收益。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投資風險控制機制和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國有獨資和壟斷行業的改革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推進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應大力提高國有企業利潤分紅比例,國有企業現金分紅必須納入到財政預算或財政專項資金,用于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