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萬億經濟計劃刺激世界經濟 中新社發 宋學海 攝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1月19日刊發題為《中國“四萬億”與美國“七千億”的迥然不同》評論文章說,想一想美國國會在10月4日通過的由白宮提出的價值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再看看中國國務院出臺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方案,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中美兩國的經濟刺激方案有許多共同點,目的都是為了應對眼下的金融危機,都是為確保經濟增長而“輸血”。然而,切不可因此而認為中國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就是美國的700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的簡單翻版。準確地說,兩者之間貌似而神不同。
文章摘錄如下:
為了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11月9日,中國國務院宣布了一項經濟刺激方案,將在兩年內采取10項措施,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現在看來,在資金的投向方面,中美兩國的經濟刺激方案的確存在明顯差異。按照白宮最初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美國財政部將可以通過發債募集最多700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購買銀行體系內的不良資產,通過增加需求以達到穩定市場價格、恢復市場信心的目的。
相比之下,在中國國務院推出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方案的背后,卻是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用于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建設新的鐵路、地鐵、機場和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
不難看出,在運用財政政策手段來刺激經濟的過程中,中美兩國間在側重點上迥然不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美兩國在經濟發展模式上存在本質差異。
作為當今世界最為龐大的經濟體,虛擬經濟在美國經濟中占的份量很重,金融業對于美國能夠在近些年來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可是,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各種金融資產的泡沫越來越大,次貸危機終于導致美國經濟受到金融風暴的困擾,舉步維艱。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經濟刺激方案的7000億美元資金之所以要注入金融市場,完全是對癥下藥之舉。
與此同時,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在中國經濟中所占份量則要更重一些,中國的資本市場發育時間并不是很長,而且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各主要板塊中也相對滯后。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最主要還是要表現在實體經濟方面。隨著西方經濟的疲軟,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環境也在惡化。從目前來看,中國的出口貿易雖然還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已明顯下降。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拉動內需意義重大。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刺激方案的4萬億元人民幣資金之所以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也應當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對癥下藥之舉。
由此可見,中美兩國經濟刺激方案在實施路徑上迥然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最近出臺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并不是前不久美國七千億救市方案雖貌似,卻神不同,前者并非后者的簡單翻版。(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