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日前強力推出一系列擴大內需措施,成為世界各國迎戰全球金融危機的又一個戰略轉折點,這標志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正從采取貨幣政策為主轉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從以穩定金融市場為重點轉向遏止實體經濟的衰退,從被動反應轉向積極預期。中國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不僅將為遏止世界經濟衰退作出重要貢獻,也將為未來全球經濟復蘇打下基礎。
此前,美歐一些國家的決策者們大多低估了此次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度與廣度,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大多力度不足,而且明顯滯后于危機的擴展。在今年9月金融危機急劇惡化之前,美歐國家的政策重點是加大貨幣投放以緩解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但當時的潛在危機并不是流動性短缺,而是一些大的金融機構喪失償付能力,瀕于破產。當政策重點轉移到應對金融機構破產個案時,危機已演變為整個金融體系可能崩潰的“系統風險”。為此,美歐一些國家不得不在10月改變策略,紛紛出臺系統性緊急應對方案,主要包括向銀行注入資本,為銀行貸款提供擔保,以及為銀行儲蓄保險等措施。同時,認識到國際政策協調的重要性,幾大中央銀行協調降息。這些緊急方案對遏止金融市場、特別是信貸市場的進一步惡化發揮了作用,但重創之后的金融市場很難迅速恢復穩定。
10月中旬后,世界金融危機又進入新的階段。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顯露出嚴重衰退的跡象:消費和商業投資萎縮,失業上升。同時,金融危機向新興經濟體迅速蔓延,使這些國家的外資減少,融資成本高企,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出口萎縮。于是,各國央行紛紛增加了削減利息的幅度。
降息和其他一些增加流通性的貨幣政策,可以起到穩定金融市場和刺激需求的作用。但在這幾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僅靠貨幣政策很難有效遏止消費和投資需求的衰退。即便利息降到相當低的水平,銀行系統內部的流通性不斷增強,但由于消費者和商業投資者失去信心,實體經濟對貨幣的需求仍無法增長。這還可能導致“通貨緊縮”。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依靠財政政策來刺激社會需求。由政府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社會公共服務的開支,將中央銀行投放到銀行系統內部的貨幣引導到實體經濟中,增加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最終使消費者和商業投資者恢復信心,擺脫經濟衰退。
在全球經濟步入衰退的危難之際,當前最需要的是各國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政策和措施。中國率先施行的大規模擴大內需的政策,把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相結合,不但會擴大國內需求以抵消出口的減弱,也會增加進口,帶動世界經濟的增長。據悉,不少國家也正考慮在近期出臺財政刺激措施,在即將召開的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與會各國領導人也有望為遏止金融危機的蔓延、減少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而采取共同行動。可以相信,只要各國政府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就有可能有效阻止世界經濟的衰退。(作者為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 洪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