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房”塵埃未定,“雷暴”又從大洋彼岸向我們襲來。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國家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中國經濟受影響也在所難免。是雷雨狂風卷地,還是吹皺一池春水,亦或反是一次難得機遇?為此,我們特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權威人士系統、深入地剖析雷曼事件對中國經濟的深層影響。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使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信心開始強烈動搖,但業內專家均表示: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直接風險,包括相關債券的持有及放款,仍在可控范圍內。從長期來看,大型銀行的價值尤其凸顯。針對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的中國銀行業迎來了海外并購的新機會,專家提醒,并購發達金融市場資產風險大于機會。
中資銀行受影響甚微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讓全世界的金融市場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動蕩,各國央行紛紛出臺保護政策并不惜重金砸向市場以保護本國的金融安全。盡管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的信心也開始強烈動搖,但業內專家均表示:中國銀行業所面臨的直接風險,包括相關債券的持有及放款,仍在可控范圍內。從長期來看,大型銀行的價值尤其凸顯。
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加劇后,中國銀監會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銀監會高度重視次貸危機暴露的問題和教訓,并緊密關注這次動蕩的進一步走勢,已多次發布風險提示,提醒銀行業金融機構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注重風險控制。
該負責人表示,從商業銀行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部分商業銀行會有投資損失,但這些商業銀行對其所持有的風險敞口有足夠的撥備。中國銀監會同時認為,目前,我國經濟處于平穩快速運行狀態,美國金融市場的動蕩不會對中國銀行業的基本面帶來重大影響。
從日前的信息披露情況來看,國內多家上市銀行均披露了持有對雷曼兄弟公司債券的信用風險敞口,可能該部分投資血本無歸,但對于“體量龐大”、“財大氣粗”的中資銀行而言,受影響微乎其微。
事實上,遭“雷擊”的各家銀行所受影響甚小。中國工商銀行目前持有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債券及與雷曼信用相掛鉤債券余額1.518億美元,但僅占工行資產總額的萬分之一。招商銀行的持有金額相對該行業績而言更加微小。海通證券分析師邱志承表示:即使全部計提損失,也僅為4億多元人民幣,對于招行全年的約250億元凈利而言很小,差不多影響2分錢業績。
海外拓展不應變思路
9月18日,盡管中信集團否認了中信銀行將考慮收購摩根士丹利的傳聞,但同一日,中國銀行在巴黎收購法國一家家族私人銀行——洛希爾銀行20%的股權,并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也是中國商業銀行對歐洲銀行的首次戰略投資。“雷曼風波”讓中資銀行的海外投資策略一時成為市場爭論的焦點。而當老牌金融機構轟然倒下時,一種中資銀行“可借機廉價收購海外資產”的說法也隨之甚囂塵上。然而,一些專家冷靜地指出:似乎現在還不是時候。
回顧中資投資海外發達市場的歷史,血淚橫流。一年前,作為中國主權財富基金的中投公司在北京成立。但日前,隨著大摩股價盤中一度探至每股16.08美元,日跌幅達44%,也創下近12年來新低,中投公司的兩次大手筆投資——投資黑石、大摩,累計賬面浮虧已逾300億元。
針對金融危機引來廉價拓展海外業務機會一說,業內專家并非完全贊同。“有機會,但不一定是好機會,應慎重。”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這樣向《市場報》記者表示,“不發生危機,我們也要拓展海外業務,在東歐、非洲等競爭不那么激烈的地區,我們有企業在那里,需要我們的銀行提供服務。這也是中資銀行本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向發達市場拓展的可能性卻不那么大。美國的業務與中國不一致,并且比中國發達得多,不好對接;此外,海外市場是否已見底也不好說。“所以中資銀行還是應該堅持次貸危機前的發展思路,哪里有市場、有業務、有收入,才去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