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多哈回合談判矛盾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補貼最多的國家之一,竟然指責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聞知此事的第一反應就是“太奇怪了”。
美國咄咄逼人的指責,恰逢WTO多哈回合談判因農業補貼問題爭執不下之時。時機選擇相當敏感。
事實上,按照WTO相關規則,各國政府都可以對農產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此前多哈回合談判之所以破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國拒絕在本國農產品補貼問題上做出較大讓步。
農產品補貼問題,也曾是中美在中國“入世”談判問題上的一個焦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世界銀行前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鮑泰利對《國際先驅導報》說,當年中國在入世時,曾同意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并將國內農產品補貼降至8.5%,美國目前似乎懷疑中國違反了相關承諾。
周世儉分析,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比例目前還遠達不到8.5%。美國每年僅棉花補貼就達40億美元,反而指責中國還不到10億美元的生豬補貼,顯然是另有目的。“這也許是美國的一個策略。9月份將重啟多哈回合談判,美國先以此來轉移視線和矛盾。”
美國雙重標準要求中國
美國卡內基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蓋保德先生則對《國際先驅導報》表示,美國此舉旨在占盡其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的各種好處,根子則出在美國仍將中國定位為“非市場經濟體”。
由于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體”,在反傾銷問題上,美國可以選擇第三國產品作為參照物,輕易對中國相關產品實施反傾銷制裁。但根據相關規則,既然美國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并享受了在反傾銷問題上的好處,就不能繼續在補貼問題上再對中國橫加指責。
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美國此前也有過相關判例,認為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因此,中國產品不適用反補貼條款。但隨著中美摩擦的加劇,美國政府開始拋棄以往定例,在多個問題上同時對中國產品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蓋保德先生認為,美國這種自相矛盾的政策是錯誤的,“中國既然已經承擔了作為‘非市場經濟體’帶來的成本,美國的上述行動則似乎違反了中國作為‘非市場經濟體’應享有的權利。”
他指出,美國此舉完全是出于國內政治問題考量,意在“取悅特殊利益團體,比如影響力非常大的農產品游說組織”。
美國媒體也認為,美國此舉,顯然是為擴大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服務。美國全國豬肉生產商理事會官員表示,中國已成為美國豬肉出口越來越重要的市場。
中國應“冷靜且專業”
有關人士認為,美國現在對于中國農業政策提出挑戰,表明兩國貿易摩擦有可能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之外開辟新的戰線。
鮑泰利建議,對于美方的舉動,中方應該予以密切關注,并根據WTO的相關規則進行處理,“這最符合中國利益”。他并且提醒,中方在處理該問題時“應該冷靜而且專業”,而不要倉促采取以牙還牙式的報復。
周世儉則認為,中國對農產品的補貼是在WTO框架之內,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應美國的指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