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6月份的一輪瘋狂上漲之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農產品期貨品種七月經歷了一輪連續下跌。
在過去的一周內,由于受國際原油期貨繼續暴跌拖累,加上天氣持續晴好,(CBOT)的幾個主要農產品期貨———玉米、大豆、豆油、豆粕等品種展開整體“探底”行情,紛紛下跌。玉米期貨甚至完全回吐了前期漲幅,7月23日一度跌至每蒲式耳5.63美元,距6月27日7.9925美元的歷史記錄跌去三成。僅有小麥期貨因為前期持續下跌,技術面急需反彈修正而出現微漲。
國際農產品期貨近兩個月的“過山車之旅”并未得到中國糧食現貨市場消費者的充分關注,因為國內主要糧食現貨價格幾乎未受影響。
除了對外依存度較高的食用油價格近期在外盤期貨震蕩下行的影響下出現“跳水”之外,其他品種如玉米、小麥、稻谷等,各地產銷現貨價格基本保持穩定,甚至在玉米稍顯“青黃不接”的當前,玉米價格也并未出現上漲。
值得慶幸的并不是只有近期。去年至今,全球農產品期貨及現貨紛紛走牛,全球大米、小麥等糧食價格飆升,而國內糧價僅在成本壓力之下出現溫和上漲。甚至有人士形容,中國糧價已經成為全球糧價的“洼地”。
中國糧價何以能夠獨善其身?
我們知道,剔除其他炒作等外界因素,決定糧食現貨價格高低的最根本因素還是供需的變化。作為一個糧食基本自給自足的國家,除了大豆依賴進口之外,中國的小麥、稻谷、玉米等產品自給率達到了95%以上,這種供需上的基本平衡也是國內糧價排除外界干擾、保持相對穩定的根本原因。
除去這些“老生常談”的原因,近期的一些信息無疑也給國內糧食市場的穩定增添了不少“利好”成分。
農業部表示,我國夏糧今年再度豐收,總產量達到2408億斤,比上年增加61億斤,增長2.6%,實現連續五年增產;夏糧單產再創歷史新高,畝產299.5公斤,增加7.2公斤,增長2.5%;小麥優質率進一步提高,達到63.2%。
同時,2008年7月13日,全國水稻跨區機收開機正式啟動。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早稻面積基本穩定,豐收在望;秋糧面積略有增加,在田秋糧作物長勢良好。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些“豐收”信息給我們吃上了定心丸。
當然,國家調控也“功不可沒”,國家在糧食市場上的不斷拋儲也給糧食市場增加了砝碼。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糧價“雖無近憂、但有遠慮”,不能否認的是,未來我國的糧食安全還存在一些隱患。農業生產成本的大幅上升讓農民叫苦不迭;而糧價的相對偏低也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盡管國家近年來提高了農業補貼,但種糧的性價比還是遜于進城務工。
此外,糧食中長期供給偏緊的狀況也逐漸顯現:一方面,人口增長、食品消費增長及加工需求增長,糧食中長期需求剛性向上;另一方面,糧食單產提高的空間縮小、主要糧食品種庫存消費比下降。(王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