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逢明看來,中國銀行業的特征保障了經濟基本面不發生問題,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完全兌換和銀行領域的“流動性充裕”,定能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避免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的發生
“股市嚴重縮水、房地產市場出現動蕩、宏觀經濟面臨高通脹壓力、國際油價持續高企……盡管中國經濟正面臨上述諸多不利,但絕對不會出現經濟危機!”在昨日由第一東方投資集團主辦的第二屆中日投資論壇上,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博士生導師宋逢明語出驚人。
正當股市接連下挫、數萬億財富無情蒸發、宏觀經濟面臨巨大挑戰之際,普遍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正處于非常敏感的時期,“中國或將遭遇金融危機”的聲音不絕于耳。然而,宋逢明的樂觀確有理由,在他看來,中國銀行業的特征保障了經濟基本面不發生問題,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完全兌換和銀行領域的“流動性充裕”,定能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避免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的發生。
“流動性充裕”避免危機
對于業界普遍認為的中國經濟已出現“流動性過剩”,宋逢明卻將其稱之為“流動性充裕”。他表示,經歷近5年的極為重要的銀行業改革,中國金融系統的特征可以保障經濟基本面不發生問題。作為親歷中國銀行業“重建”的局中人(宋逢明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建設銀行獨立董事),回憶起5年前的情況,他仍心有余悸,在他看來,那才是中國經濟真正的危機時代。
“當時中國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際已經倒閉,只是依靠政府的信用來維持”,宋逢明的話語將投資者帶回到那個劍拔弩張的時代。當時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率達到了25%,這實際意味著如果當時人們都到銀行取款,銀行的流動性就會出現問題。“只是中國的老百姓不太懂金融,他們更關注股市和樓市這些和他們利益密切相關的東西”。
老百姓不懂但有人懂。就在2003年,一場高規格的國際金融年會在上海召開,在那次會議上,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管理學院的創立者、師長級的世紀經濟大師斯隆教授就曾明確表示,中國將出現經濟危機。同在那次會議上,宋逢明也曾就此問題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記者的專訪。
歷史實踐其實已經反復證明,銀行業出問題,是壓在各國經濟身上的最后也是最重的一根稻草。美國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金融危機,其根源并非最初的股指暴跌,而是從銀行被擠兌開始。之后美國銀行業才進行一系列改革,注意保護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網絡股泡沫的破裂,美國三大指數大幅下降,道瓊斯指數的下挫幅度甚至超過了之前金融危機階段,但美國經濟仍未出現危機,主要原因就是美國在上一次經濟危機時對銀行業進行了重建。
如果說美國銀行業涅槃重生,中國銀行業也經歷了重建的過程。宋逢明指出,從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通過對銀行動手術、剝離不良資產、注入資金、加強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以及引進國外投資者等一系列舉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目前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壞賬率保持在4%以下,接近國際銀行業的先進水平。這也正是他對中國經濟仍然保持樂觀的重要原因。
最危險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當下一些看似復雜的不利局面,宋逢明仍然從金融體系的角度作出“無問題推斷”:“目前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達到了17.5%,這樣做的直接意義就是將流動性保存在銀行,即‘流動性充裕’。”
貨幣管制抵御熱錢
從以往來看,經濟危機發生時普遍出現大量熱錢撤離,但中國不大可能出現上述狀況。宋逢明指出,熱錢流入中國后,迅速流出的可能性并不大,這要歸功于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完全兌換。“在中國,熱錢的進入主要是通過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名義,但是進來容易出去難。同時,央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是非常正確的,它不僅可以抑制通貨膨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護流動性。”
對于目前國內股市大跌和中國部分城市房價出現下滑,宋逢明一句話捅破窗戶紙,“實際上是使市場定價機制更加趨于理性。”很早之前,宋逢明就指出,中國的資本市場存在一個非常基本的認識誤區,這就是把資本市場的第一個基本功能定位為融資,“實際上資本市場的第一個基本功能就是要利用金融市場的定價機制來評價企業的市場價值”,在昨日的論壇上,他再次明確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未建立理性定價體系。
在中國,股票表現和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業績是脫節的,這實際上是一種非理性的表現,也就是說明中國的股票市場,尤其是A股市場,它的定價體系并沒能有效地配置資本,這個問題并沒有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完成而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在宋逢明看來,目前中國股市的“地震”,對于價值的回歸和定價也正在起到深遠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