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944億元,同比增長2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1.2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由去年同期盈利352億元轉為凈虧損443億元,電力行業利潤同比下降74.0%。剔除這兩個行業,其他行業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39.3%,僅比去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
這組數據給人的粗略印象是:今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滑主要受石油、電力行業拖累,而這兩個行業利潤表現不佳又主要是由于產品限價所導致。照此看來,此次成品油、電力價格上調后,這兩個行業盈利狀況必將大為改善,工業企業利潤也將重返高增長的軌道。
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在國內工業的產業鏈中,上游石油、電力的價格構成下游化纖、有色金屬等行業的成本,調價后上游利潤增加但下游成本上升,利潤只是在產業鏈內部轉移而已。除非下游能繼續提價以完全轉嫁成本,否則整個工業利潤增速并不會明顯改善。當然,考慮到下游可以轉嫁一部分成本,油電調價后工業利潤增速可能將有所提高,但不能奢望它回到去年的水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今年工業利潤增速在去年基礎上大幅回落?實際上,是貿易條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持續惡化導致了這一結果。
統計顯示,去年年初,貿易條件基本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而今年前5個月則惡化至0.90-0.95。這意味著,由于進口價格飆升,而出口價格溫和上漲,一部分本應屬于國內工業企業的利潤被悄然轉移到國外。
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0120.8億美元。以其平均值測算,貿易條件惡化導致國內損失約人民幣2600億元。如果不發生這一損失,前5月工業企業利潤可達13544億元,同比增長50%。換個角度看,前5個月,我國實物凈出口量同比增長21.99%,但人民幣凈收益僅增長11.7%。這也表明,我國企業在多出口的過程中,并沒有獲得相應回報,其中一部分應得收益被貿易條件惡化侵蝕了。
展望全年,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繼續高漲,而出口商品價格難以獲得國際定價權,我國貿易條件可能繼續惡化或保持現有水平,因而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將難以超過25%。而根據歷史經驗,上市公司利潤增速也將保持與之匹配的水平。(記者 高建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