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
如果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能戴上“試驗區”帽子,那么怎樣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和如何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呢?
“選擇武漢和長株潭進行改革試點,可以在探索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方面先行先試。”有關人士對此分析:“要吸取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地區在城市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的結合之路。”
盡管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還需要兩地將來不斷的探索。但學者們已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凌云向記者闡釋了他理解的,與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不同的“新型城市化”。
其一,傳統城市化道路特點是:以制造業等重工業,第二產業為龍頭。新型城市化更強調二、三產業為龍頭,即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龍頭。
其二,傳統城市化吸附周邊農村的優質資源,如勞動力、資源和環境,卻沒有帶動農村發展。而新型城市化要破解這一發展模式,要帶動農村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
其三,傳統城市化是單體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間的協調,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圖在城市之間建立以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基礎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共同發展。
最后,傳統城市化發展模式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發展。新型城市化則為節約型,內涵型發展。如在土地、資本、環境、能源方面。
要完成上述轉型,就要進行相應的體制機制創新。據本報記者了解,如果武漢和長株潭或批新綜改試點后,可能會在一些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進行先行先試。
如在資源節約體制方面。統籌研究解決在城市化進程中節約用地、嚴格耕地保護等問題,探索集約用地的有效方式,建立節約用地的激勵機制;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資源節約利用的產業鏈和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等。
再如創新環保機制方面,建立主體功能區開發機制,依照區域規劃、加快制定相應的平均指標、生態環境補償和約束政策等等。
“我們希望武漢城市圈試驗區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積累的經驗對同類其它城市圈具有借鑒意義。而不是完全封閉,只在試驗區里進行的。”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新木表示。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試圖以“綜改”作為新時期改革難點破題的“利劍”。但新一輪試點,要實現地方自主改革,沒有優惠政策。本報記者 王世玲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