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物業稅擬明年選取部分試點城市"實轉" 燃油稅預計明年3月實施 -多家銀行以個人為單位界定2套房 建行:京第2套房貸首付提至5成 -居民熱衷投資股票基金 儲蓄向資本市場分流 滬綜指站上6000點 -財政部:四季度3只特別國債將上市 公司債第一單上市取六大突破 -第二次高收入者個稅申報工作啟動 國家版權局10萬重獎舉報盜版 -中共十七大開幕 胡錦濤作報告(摘要) -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大盤"敲定 年底掛牌 中石油最快10天后發A股 -06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將超3% 七成學生認為導師合格率偏低 -央行3天回籠3300億資金 流動性壓力仍大 準備金率仍有上調空間 -創業板推出在即 境內外創投機構增加投資 兩市平均市盈率達70倍
中國將增加高新技術和產品進口減少外貿順差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10 月 15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首次開辟了海外高新技術產品館,這是高交會1999年創辦以來,首次把海外展位升級為獨立的展館,并首次專辟美國展區。

中國商務部機電司副司長張驥說,這是“為促進貿易平衡所做的具體努力”。

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每年10月在深圳舉行,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類展會。今年的展會上,美國、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埃及等18個國家共同組團,升級形成海外高新技術產品館。

這是高交會歷史上展示美國高新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最集中的一次。美國20多家跨國企業攜帶大量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參展,美國10多個州也在此集中展示自身的產業優勢。

“中美產業技術合作高峰論壇”、“外國產品采購大會”、“國外采購與投資政策說明會”等促進進口的活動,也集中出現在本次高交會上。利用這些平臺,中國進出口商、企業、政府采購團抓緊機遇,與美國和其他國家客商進行實質性交易洽談。

“我們已對外發出了強烈信號,中國并不把出口作為唯一追求目標。”張驥說。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計劃部總經理董昕透露,2008年中國移動采購計劃正在制定。今年11月初,中國移動將和美國多家公司直接洽談,并去美國采購設備。

外國參展商對中國擴大進口回應熱烈,美國通用電氣、摩托羅拉、甲骨文、IBM等高新企業不僅設立了漂亮的展位,高層人士還親自出馬,頻頻與中方官員及企業人士探討交流。

在美國展區的馬薩諸塞州展臺上,馬薩諸塞州外經貿廳廳長克里斯塔·百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現出向中國出口商品的強烈愿望。她說,馬薩諸塞州希望能把醫療器械產品、生物制藥技術、高新材料、通信技術、再生資源等賣給中國。

盡管如此,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仍對高新技術貿易存在憂慮:“我們并非買不起技術,而是發達國家不賣給我們。畢竟高技術目前仍然是賣方市場,而不是買方市場?!?/p>

目前,中美兩國已經互為重要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伙伴。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中美高新技術產品貿易達到460.7億美元,其中中國向美國出口339.9億美元,增長13.1%,中國從美國進口120.8億美元,增長16.9%,中國仍保持明顯的順差。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表示,希望美國企業抓住機會擴大對中國出口,也希望美國政府放寬技術出口管制,為雙方高科技合作創造寬松環境。

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金瑞伯說:“現在中國的高科技產值僅是美國的1/10,美國在這方面可以對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提供很多幫助,包括技術以及研發合作?!保ㄓ浾摺钕肌⌒に妓迹?/p>

 

來源: 新華網

相關文章:
外貿順差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并沒有產生實質性損害
外管局:外貿順差是外資流入主要途徑
國家外管局:外貿順差是外資流入中國主要途徑
一季度中國外貿順差464.4億美元 增長近1倍
今年外貿順差料突破1500億
7月外貿順差加速上漲可望再創新高
我國外貿順差可能擴大至1500億美元
粵浙外貿順差占93% 中西部成外資新寵
圖片新聞:
黃種人個人基因圖譜開價999.9萬元 40%將捐助健康事業
中國"嫦娥一號"模型亮相 比日本"女神"先進 新月球車2013年登月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聚焦中共十七大/ 十七大前中國人事任免/ 人事任免-中央 地方
· 中國反壟斷法出臺 向壟斷說“不”
· 直擊中國各地房價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農村計劃生育網絡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