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由于全部技術落后,工業革命前城市化的過程緩慢。到1800年,世界城鎮人口僅占總人口的3%。18世紀以來,城市化是繼工業化之后席卷全球的大浪潮。20世紀是城市化的年代,城市化是20世紀影響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最重要的力量。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而造成巨大的“城市問題”或稱“城市病”。這些問題可歸納為四類:
一是人口膨脹。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城市自然環境的自然承載能力,使城市的自然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和破壞,造成城市生態平衡失調,使得城市的基礎設施和房屋越建越多,而且超負荷運轉,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人工環境也不堪重負。加上人口質量下降,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失業現象的加重,人口問題就日益嚴重。
二是資源短缺。城市人口過度聚集,對資源(包括土地、水、空氣、森林、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的需求與消耗與日俱增,而且使用不當,浪費嚴重,使得城市資源供不應求,越來越短缺,結果是房地價不斷上漲,水資源和食物供應不足,清潔空氣稀少等。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資源短缺的反映,直接影響了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生產和生活。
三是環境問題。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工業集中,交通擁擠,各種廢棄物大量排放,造成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垃圾遍地,環境惡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四是社會問題。由于城市人口過多,競爭過度,失業現象嚴重,生活壓力過重,造成城市人口心理失衡,性格變態,群體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降低,使得整個城市社會發育不健全、不健康,人際關系冷淡,道德淪喪,犯罪率上升。這些問題是世界性的,到20世紀中期達到最嚴重的地步。
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城市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資源開發利用不當造成的生態問題。各種物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是城市發展可利用的資源,是維持城市新陳代謝的物質基礎。對這些“流”的輸入和輸出應該有一個質的標準和量的要求,以保持城市生態的動態平衡。二是城市結構不合理的生態問題,為產業結構、生產布局不當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三是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態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