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國家環??偩趾蛧医y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確立了環境實物量核算、環境價值量核算、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以及經環境調整的綠色GDP核算四個具體的表式核算框架。這意味著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將被納入GDP的核算之中,標志著中國綠色GDP核算體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一份研究報告再次敲響警鐘
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一直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產出的傳統模式,單位產值的礦產資源消耗與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資料顯示:2003年我國能源消耗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1.3倍,但2004年卻升至1.6倍。2004年每1萬元GDP所使用的能源相當于燃燒2.6噸煤,這個數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
據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聯合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生態環境問題雖然有其自然環境脆弱、氣候異常的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和粗放型資源開發方式導致的。多年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實現的,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后代的發展機會獲得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能源效率成為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目標。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到“十一五”后期,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將比去年降低20%。在今后5年里,能源消耗將平均每年減少4%。每1萬元GDP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必須降至2.1噸。
有分析指出,能源消耗的增長超過了GDP的增長意味著寶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日益嚴重,能源效率日益降低的問題是盲目追求GDP迅速增長的結果。因而,探尋綠色GDP成為人們的新期望。
綠色GDP就是從傳統的GDP中扣除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將環境要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GDP核算綜合了經濟與環境核算,是一種全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既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能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能更為科學地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的真實發展和進步。能從政策導向上鼓勵全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顯示:2004年中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目前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現行的治理技術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的虛擬治理成本也將高達GDP的1.8%。
據了解,此次公布的2004年的數據僅扣除了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的一部分。在共計20多項污染成本中,此次被計算的只是其中的10項,一些類似地下水、土壤污染的成本均未被計入。比如,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但在健康損失方面僅僅計算了大氣污染、水污染等造成的部分健康損失。由于缺乏必要的數據和方法支持,生態破壞損失、室內空氣污染和臭氧造成的健康損失等內容都沒有納入此次核算。再比如,水污染引起的傳染和消化道疾病的患病人數及其門診和住院醫療、誤工損失也未計入。
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到底有多大?僅計算10項污染損失就占到了2004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1.8%換算為環保投資,大約為當年GDP的6.8%,實際投資欠賬高達80%。如果把沒有核算的內容加進去,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會多么驚人!
綠色GDP核算體系面臨的難題
據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向媒體介紹,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最大的技術困難就是定價問題。也就是自然環境資產的產權界定及市場定價較為困難。GDP通常是以市場交易為前提的,產品和勞務一進入市場,其價值就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所傳達出來的是以貨幣為手段的市場價格信號。但如何來衡量環境要素的價值就比較難。因為環境要素并沒進入市場買賣。比如砍伐一片森林賣掉原木,原木的銷售價即可納入GDP統計。但森林砍伐導致依賴森林生存的許多哺乳動物、鳥類或微生物的滅絕損失就無法估量。此外還有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積水土流失等問題。
定價問題是綠色GDP核算中的一個世界性難題,一些國家已進行了許多探索,并有了一些可操作的辦法。挪威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家。聯合國統計署于1989年發布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EEA)》,為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總量、自然資源賬戶和污染賬戶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框架。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根據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基本思路,在1991年對國家基本資源進行了核算。在發展中國家,墨西哥率先開展綠色GDP核算。印尼、泰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紛紛仿效,并已開始實施。
事實上,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面臨的挑戰還不僅是技術上的。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綜合性地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與代價。實施綠色GDP扣除了環境損失成本,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增長數據下降,必將帶來干部考核體系的重大變革。
核算綠色GDP的另一挑戰就是相關的法規制度安排還基本空白,主要包括有關資源環境與統計法規、政策和評價標準、資源環境信息共享等。
綠色GDP核算體系的國內實踐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我國采用的核算體系一直是前蘇聯以及東歐國家的計劃經濟模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逐步轉向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國民賬戶體系,這一轉軌到1992年基本完成。在2002年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首次在附錄表中增加了自然資源實物量核算表。這些核算絕大部分僅限于實物量,還未涉及價值量,但顯然為進一步發展綠色核算奠定了初步的統計基礎。此外,國家統計局還陸續在黑龍江、海南以及重慶等地,開展了森林、水等資源的核算試點。
2004年出現了真正的轉折點。這年3月10日,胡錦濤主席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會議上首次明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指出“要研究國民經濟綠色核算方法”。之后,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提出爭取在未來三五年內建立中國的綠色GDP核算體系框架。當月,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啟動了《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核算)研究》項目,為這一巨大工程正式拉開帷幕。最初的計劃是在東北、華北、西北、華南、東南、中南各選一個省試點。由于一些省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到2005年初,試點省份最終確定為北京、天津、重慶、河北、遼寧、浙江、安徽、廣東、海南、四川。
人們的普遍擔心是,如果把綠色GDP作為考核干部的指標的前提,其中本身就有某些不能客觀確定的統計數字,這些能否成為某些官員合法造假的借口。對此,有專家指出,呼喚綠色GDP就是呼喚“走綠色改革之路”,就是強調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大造輿論,只有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才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比較順利地付之實施。
目前,各部門和各地方都在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不能光盯住GDP翻兩番這一指標。從現在起就要通盤研究2020年新增人口、其就業出路、人均主要食物產量和消費量、環境資源存量以及消耗量達到何等水平等等,不提前研究這些問題,并得出盡可能量化的目標,中長期規劃就缺少基本依據。(本報記者高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