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編纂的《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下稱《分析與預測》)一書出版。這也是該課題組完成的第15個社會藍皮書。本書對2006年中國社會經濟形勢作出客觀回顧與評價,并展望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
據《分析與預測》中的“2006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稱,2006年城市居民總體生活滿意度首次超過農村居民;在個人經濟狀況、消費信心和社會保障滿意度提升的同時,養老憂慮感加深,物價波動承受力出現較大回落,政府管理信心度微幅下降。
比較城鄉居民對于各因素的評價情況發現,個人經濟狀況、消費信心以及社會保障滿意度均較2005年有所提升,但同時養老憂慮感也在加深;對于政府管理的信心度,包括對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管理國際事務和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物價波動承受力有較大回落,國家經濟狀況滿意度略有下降。
比較影響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因素發現,除了“個人經濟狀況”、“工作或職業狀況”、“個人社會保障狀況”等共同的影響因素之外,對于城鎮居民而言,“住房狀況”、“物價波動承受力”、“子女教育費用壓力”等因素也會較大程度地影響他們的生活感受;而對于農村居民,“業余娛樂生活”首次成為影響他們生活滿意度的首要因素,影響力甚至超過“個人經濟狀況”因素。另外,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影響他們生活感受的重要因素。
“2006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發現城鄉居民幸福感有下降趨勢。當被調查問及一個幸福家庭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時,家人身體健康以67.2%的提及率高居榜首;家庭經濟條件(58.3%)位居第二;代際間(兩代人或幾代人之間)關系融洽(53.4%)位居第三;夫妻感情和睦(41.9%)和住房條件(31.3%)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位。
報告還作出以下結論:城鎮居民社會治安安全感多年低位徘徊;“社會保障”問題取代“下崗就業”問題成為2006年城市居民關注的首要社會問題;社會統籌性醫療保險覆蓋率較低等。
報告尤其指出,06年城鄉居民政府管理信心度有微幅下降;城鄉居民對于政府管理好經濟事務和國際事務有較強信心,但對于政府管理好社會事務的信心明顯不及經濟事務和國際事務。管理信心度指標由“政府管理經濟事務信心度”、“政府管理國際事務信心度”和“政府管理社會事務信心度”三個次級指標組成,而“政府管理社會事務信心度”又包括對于政府搞好社會治安、增加就業機會、使干部隊伍更加廉潔和改善社會風氣等事務的信心情況。
2006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城市、小城鎮和農村居民對于政府管理經濟事務、管理國際事務均具有較高的信心度,但對于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則明顯不及經濟事務和國際事務,特別是對于使干部隊伍更加廉潔以及改善社會風氣的信心明顯偏低。總體看來,2006年城市居民政府管理信心度(3.8分)高于小城鎮(3.75分)和農村居民(3.67分),但三地居民的信心度較2005年均有所下降(2005年城市、小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政府管理信心度分別為3.96分、4.01分和4.03分)。在國家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同時,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等多年來民眾關注、政府關心的老問題,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些因素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城鄉居民對于政府管理社會事務的信心程度。(張曦/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