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國家發改委宣布,各油氣田供工業和城市燃氣用天然氣出廠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50至150元,但是,油企認為提價幅度還不夠。據《東方早報》報道,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頭已向發改委遞交了申請LNG(液化天然氣)漲價的方案。
天然氣可能漲價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激烈反應。他們批評國內石油價格在國際油價上漲時跟漲,在國際油價下跌時無動于衷,在由此積累的怨氣尚未得到釋放的情況下,石油巨頭以和國際接軌的旗號尋求天然氣漲價,招來公眾的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在公眾與石油巨頭之間,在定價機制上存在著一個鴻溝,這個鴻溝導致無論是在石油還是天然氣定價機制上,公眾與石油巨頭之間難以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那么,這個鴻溝是什么呢?
首先,國內石油、天然氣價格與國際價格的可比性問題。每次提出漲價,石油巨頭們的理由,幾乎都是中國的石油或天然氣價格低于國際水平,但是,這種絕對的比較并不符合事實,也難以令公眾信服。這是因為:
其一,中國與國外在資源稅上存在很大差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國家和全體公民的財產,開采要征稅,但是,我國的資源稅長期維持非常低的水平。自2005年7月1日起,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標準略有上升,石油每噸最高才30元,天然氣每千立方米最高也才15元。而沙特阿拉伯、伊朗等中東產油國在10年間上調無數次資源稅,連德國、法國這樣的低稅率國家,原油資源稅也為中國水平的34倍。由于資源稅很低,我國企業的開采成本就很低,獲取利潤的起點也就比較低,企業的利潤空間也相應就增大了。
其二,國際油價中常常是含稅的。以石油為例,美國的石油價格已經包括了燃油稅,而我國則需另外繳納養路費,用我們不含燃油稅的油價與美國已經包含了燃油稅的油價相比,自然會得出我國油價大大低于美國油價的結論,問題是,加上養路費、資源稅等因素綜合評估,我國的油價到底是低于還是高于國際價格呢?這種科學的對比并沒有誰去做,因而,無論石油巨頭還是公眾,對目前的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都不滿意。
其三,我國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常常是由于成本倒逼的結果,那么,石油巨頭們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由于過快地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等造成的,公眾始終不得而知。這些因素很容易引起公眾對油價、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強烈質疑。
公眾之所以對油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如此敏感,與我國居民的收入情況也有很大關系。以油價為例,美國人均GDP為3.5萬美元,即便在國際油價上漲以后,其汽油費用支出也僅占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而中國人均GDP僅有1200美元,我國居民對油價、天然氣價格上漲的敏感度要高得多。
因而,公眾對油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如此敏感,是現實狀況決定了的。如何彌補公眾與石油巨頭之間的鴻溝,使兩者在定價機制上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案,需要發改委在雙方利益博弈的天平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石油、天然氣定價機制遭到的質疑之聲有可能越來越激烈。(周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