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課題組在京發布《國家健康報告》。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課題組組長楊多貴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課題組組長楊多貴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意義和影響是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為什么中國能夠持續快速發展,引領發展潮流,創造了世界奇跡?為什么中國復興不僅沒有威脅其它國家,而且能與他國實現“共贏”?為什么中國沒有“崩潰”,而且社會既有序穩定,又生機勃勃?世界注視著中國,“中國之謎”、“中國奇跡”、“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元素”等新詞正在被全球廣泛頌揚和探討。2004年英國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研究員喬舒亞?庫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發表“北京共識”一文,把中國發展模式概括為“北京共識”,把中國發展模式詮釋為“努力、創新和實驗;捍衛國家利益;循序漸進”。他認為中國模式為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發展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認為“北京共識”正在取代“華盛頓共識”。2005年中國國慶節前夕,英國《衛報》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19世紀,英國教會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美國教會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引領21世紀,它就必須教會世界如何可持續發展。”中國發展的模式是什么?中國發展的秘籍是什么?從現成的西方經典教科書中是找不到答案的,需要我們從波瀾壯闊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去尋找去解答。
中科院國家健康研究組認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大致走過了三個不同的生存與發展歷程。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到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的30年之中,中國的首要任務是“謀生存”、“求獨立”,“不挨打”,因此在這一時期,國家發展和治理的基本戰略取向是建設“力量主導型”國家;從1978全面啟動改革開放到世紀之交的近20年之中,中國的首要任務是“謀發展”、“搞建設”、“不挨餓”,因此,“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是國家戰略的主題和核心,國家發展和治理的基本戰略取向是建設“財富主導型”國家;邁入21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科學發展理念和思想,引領中國發展跨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代,它標志著中國正在逐步超越傳統的“財富形態”國家和“力量形態”國家的發展和治理模式,正致力于建設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健康型國家。
國家健康評估研究結果揭示:“國家健康是中國持續發展的秘籍”。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國家健康指數在全球45個國家中列第13位,不僅居發展中國家之首,高于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等諸多西方發達國家以及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而且中國國家健康態勢呈現出持續、快速、成長的特征,它標志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正迅速由傳統的“財富型”和“力量型”國家向“健康型”國家轉型和躍進,成為國家健康的實踐者、先行者和示范者。深度研究顯示,中國的國家進取精神、國家責任、經濟活力、社會凝聚力等構成了國家健康的“優勢要素”;而國家反應能力、調控能力、創新能力及資源安全、環境友好等構成了國家健康的“劣勢要素”。
特別是2003年以來,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指導下,中國以獲取國家“健康紅利”為戰略突破口,優先關注國家健康、投資國家健康,初步實現了“國家財富的創造”、“國家力量的培育”、“國家健康的保健”三者的有機統一,初步實現了國家“健康紅利”、“發展紅利”、“和平紅利”的整體優化,初步實現“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健康”三者的協同演進。
改革開放30年,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發展已站在新的起點、躍上新的平臺、步入新的階段,歷史預示中國正迎來一個嶄新的歷史盛世,中國正致力于建設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健康國家。具有中國特色、植根中國傳統的國家健康發展之路,必將成為引領21世紀全球發展的一個榜樣和典范。
|